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
(十政办发﹝2008﹞1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十堰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

  马铃薯,在我市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广大群众有种植习惯和生产经验,因此又是一种传统优势作物。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马铃薯为保障粮食供给、解决山区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特殊贡献。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马铃薯已由高山农民的口粮、养殖业的饲料发展成为城乡人民的蔬菜、保健食品和休闲食品;随着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马铃薯已由过去的粗粮发展成为市场潜力巨大的粮菜兼用,粮经一体的高产、高效作物和食物精品。为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鄂政办发[2008]58号),加快发展我市马铃薯生产,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潜力

  (一)面积稳步扩大。马铃薯在我市各地都有种植,传统种植区主要分部在竹溪县、房县、竹山县和郧西县的高山地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1978年,全市总面积达到29.4万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积一直在20万亩左右徘徊,主要是高山群众自产自食,商品量很少。九十年代略有发展,总面积基本稳定在20万亩左右。近几年,随着马铃薯效益的提高,生产发展较快,由高山地区不断向低山平坝和城郊延伸。2007年,全市马铃薯面积22.65万亩,单产1212.5公斤,总产2.75亿公斤。2008年夏收,马铃薯面积22.95万亩,总产3.03亿公斤,同比增产10.2%。

  (二)品种不断更新。马铃薯在五十年代后期,由“巫山峡”代替本地种,单产从300多公斤一跃达到500公斤。八十年代后期“大红袍”等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单产又过750公斤。九十年代,不断从恩施引进克氏米拉,从东北引进紫花白。近几年从西北引进“克新一号”、“克新四号”、“紫花白”,推广鄂马铃薯3号、4号,其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平均单产突破1000公斤,其中2008年达到1323公斤。

  (三)技术逐步普及。近年来,马铃薯冬播比例逐步增大,地膜覆盖迅速铺开,间作套种得到巩固,脱毒种薯开始应用。其中“马铃薯+西瓜+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多收栽培模式,每年亩效益3300元以上。尤其是脱毒马铃薯、地膜马铃薯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马铃薯单产和效益的提高。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