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检疫御灾体系建设。加强检疫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检疫执法力度,提高检疫御灾能力。建设和完善检疫除害处理设施和检疫检查站,建立市、县两级检疫信息网络系统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资料数据库。加强森防检疫机构林业有害生物评估鉴定和远程诊断系统建设,配备诊断设施设备和疫情发布信息传输设备。建立市级检疫试验室和重点县检疫试验室。为森防机构配置统一标识的检疫执法专用车辆,装备小型检疫检验设备和通讯工具。建立市级除害处理场1处,县级除害处理场所4个,配备除害处理设施、除害处理药械等。
3.防治减灾体系建设。以县级基层防控常规性基础设施和配置能够满足大面积防治所需的现代化机械施药器械为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县森防站防治减灾设施设备建设。重点配置防治作业车、防治施药器械、野外作业工具、防护设施、交通工具。建设1个市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4个县级防治专业队。在重点林区建设直升飞机起降简易作业机场10个。
4.应急控灾体系建设。以快速提高基层防控和应急救灾能力为重点,建立市、县上下贯通的应急信息体系和决策指挥体系。组建应急专业队伍,开展实战演练,提高应急防控能力。建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贮备金制度。每年设立市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储备金100万元,重点县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储备金不少于50万元。建设市级林业有害生物防灾物资贮备库1个,县级有害生物防灾物资贮备库3个,贮备一定数量的药械等应急防控物资。
5.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重点组织好油松病虫害、杨树食叶害虫、刺槐栎类食叶害虫工程治理,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采取营林性防控措施,大力开展促进森林健康的各种技术示范工作。
二、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一)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1.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到2012年市级林政管理机构人员增加到7-10人,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人员增加到25-30人。落实办公经费,改善办公条件,林政管理机构用房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综合执法大队用房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添置办公设备,林政管理机构落实公务用车辆2辆,计算机5部以上;综合执法大队落实公务用车辆6辆以上,计算机10部以上。强化管理及执法人员的素质培训,每年集中培训二次,提高管理人员及执法人员的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使市级资源林政管理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执法人员达到中专以上学历。
2.强化市级木材检查站建设。一是对市属后川木材检查站,在三年内使木检站工作人员增到15人,改善办公用房300平方米,停车场各300平方米,购置公务用车辆各2辆、计算机各2部以及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办公设备,安装监控器一部;二是积极协调筹资建设豫灵高速公路木检站,控制我省木材流通的西大门,切实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
3.加强林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是建立与完善各类林业行政审批网上办理系统,包括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经营加工证、野生动物训养繁殖证和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配置必要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二是完善林政信息档案管理建设,加强保密措施落实,文字档案要按照有关规定实现专人专室专柜负责,电子档案要实现专人专机负责,禁止多人混用。
4.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护林人员数量和管护素质,提高护林人员生活费用补贴,极大程度解决护林人员的通讯、交通工具和费用;增建一部分护林房(站、卡、点),以达到保护森林资源为目的。
5.高标准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生态补偿费,解决林区广大群众生活困难。天保工程实施多年,实行天然林禁伐,给林区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负担,根据目前形势需要,建议落实我市国家重点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生态补偿费,以解决林区广大群众生活问题,切实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
(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强我市森林资源调查监测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深度和广度。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建设,按照资质单位建设标准配备监测设备,并对监测人员进行学历、学位培训和规划设计与资源监测岗位培训,使调查队队员达到工程师水平,各县(市、区)以及国有林场都具备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能力。
2.建立市级森林资源评估站。到2012年完成市级森林资源评估站建设任务,专职技术人员达到10名,其中评估师达到2至3人,落实办公用房120平方米,公务用车量3辆,计算机5部等办公设备配备。
3.建立市级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电子立体模型,履盖卫星彩色影像,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对任何区域进行旋转观看;小班设计合理,每个小班森林因子,全部通过对话框记录在案。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其他各项专题信息系统;该系统为网络系统,可以对省上、县下进行网络共享,完成各种信息传递工作。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查询、数据更新、分析评价,为林业发展规划编制、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依据。
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实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工程建设林木良种使用率95%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5%以上”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建设八项重点林业科技工程,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林种、树种、品种结构,大幅度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建设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林业生物技术及良种战略科技工程、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林业信息技术科技工程、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与科普科技工程、林业标准化科技工程、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工程等八项重点林业科技工程。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突出抓好林业生物技术、多林种、多树种优化配置技术、困难立地条件区植被恢复技术、生态能源林培育等10项技术研究,选育林木优良新品种,引进林木新品种,开展与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和国外智力引进。
2.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对现有林业科研成果、技术进行认真筛选和组装配套,研究推广抗旱保湿造林技术、干旱裸露地造林技术、新品种培育及快繁技术、各类立地类型的造林模式研究、生态廊道的造林模式探讨、提高植物固碳能力的营林技术、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等10项先进技术,建立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基地5万亩。
3.加快数字林业技术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林业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实施好“河南省重点林业工程应用系统”、“河南省森林灾害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实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一体化与分析处理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4.切实建设好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带动广大群众发展高效林业。围绕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分区建立一批显示度高,辐射面广的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形成点面结合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
5.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研究制订和完善林业生产标准体系,建立国家和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县、项目)2个;建立大枣、核桃、柿、板栗等名特优新无公害果品基地10个,创建一批“中国名牌”和“河南名牌”。推进林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和保护我市林业地理标志产品。
(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依据“全面调查、重点收集、有效保护、科学评价、合理利用”的方针,全面实施特有、珍稀、濒危、重要的乔木、灌木、经济林、花卉的种质资源保存。建设小秦岭、熊耳山、佛山、崤山和韶山等5处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以市生态科技园为依托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建设优良乡土树种资源收集保护圃、珍稀树种引进收集圃及名优经济林树种品种资源收集利用圃。适当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建立必需的试验测定林包括种源试验林、引种试验林、优树子代测定林、杂种选育子代测定林和无性系测定林等。通过选种、育种、繁育及建立示范林等形式,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种质资源。
(三)林木种苗质检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林木种苗质量检验监督体系。建设三门峡市林木种子苗木质量检验站,包括种子质检室、苗木检验室、标本贮藏室、样品收发室、备用药品设备贮藏室、检验员培训室等,配备人员和必要的仪器设备。质检站在重点县设检验室,配备检验员和简单的设备,健全质检体系。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使工程造林种苗受检率达100%,一般造林种苗受检率达80%,工程造林种苗质量合格率达100%,一般造林种苗合格率达90%以上。在改造现有种子贮备库的基础上,着重扶持生态建设任务重、种子产量大的重点县(市)的种子贮备库建设。
(四)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巩固和完善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按照“健全、规范、提高”的建设方针,着力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服务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认真落实《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强化职能、提高效率,配备必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建立与完善推广示范基地,落实重点工程建设与技术推广“三同步”,建设一处省级区域性中试基地。
四、基础设施建设
(一)林木种苗基地建设
经测算,完成规划任务约需苗木5.5亿株。在完善现有林木种苗基地的基础上,加大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充足的良种壮苗。
1.良种基地建设。以生态用材林、经济林良种为建设重点,力争在建设期内把良种使用率从现在的58%提高到65%。在东湾林场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基础上建设油松良种繁育基地;以灵宝朱阳杜仲基地为基础,建设杜仲良种基地;建设文冠果种子园、黄连木采穗圃等生物质能源林良种基地;建设大枣良种采穗圃、核桃采穗圃等经济林良种基地。
2.采种基地建设。主要在种子资源丰富的地区,改造现有林分,加强母树管理,提高种子生产水平,合理利用种子资源,配套必要的采收、加工设备,建设贮藏晾晒设施。重点建设油松、侧柏、刺槐、日本落叶松、杜仲、连翘、黄连木、文冠果、黄荆条、黄刺玫等10大林木采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