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全市六个县(市、区)。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水热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禁、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281.97万亩,占我市省级重点生态工程总任务563.04万亩的50.08%,占全省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总任务2724.24万亩的10.35%。其中中幼龄林抚育227.44万亩(含飞播林19.26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54.53万亩。
按区域分,卢氏县134.12万亩,灵宝市67.31万亩,陕县31.35万亩,渑池县42.59万亩,湖滨区5.2万亩,义马市1.4万亩。
按年度分,2008年42.3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56.3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20%;2010年70.4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25%;2011年70.4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25%;2012年42.3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各县(市、区)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9。
环城防护林、围村林、铁路公路防护林建设,需要在耕地上造林时,按照国务院国发明电〔2004〕1号通知和《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实施。
三、省级林业产业工程
为加快我市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发挥林业基础产业作用,规划实施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和森林生态旅游等四大林业产业工程。
规划总任务14.89万亩,占全省林业产业工程总任务323.93万亩的4.6%,各工程建设规模详见附表22。
(一)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
1.建设范围
涉及卢氏县和灵宝市两个县、市,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促进工业原料林培育。沿黄滩涂、故县水库淹没区等地发展以杨树为主的原料林基地。
3.建设任务
规划建设面积2.66万亩,占全市林业产业工程总任务的17.86%,占全省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工程总任务130.48万亩的2.04%。
按区域分,卢氏县0.66万亩,灵宝市2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0.4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0.53万亩,占20%;2010年0.67万亩,占25%;2011年0.67万亩,占25%;2012年0.4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0。
(二)经济林
苹果是我市最重要的经济林之一,现保有面积90余万亩。本次生态建设规划原则上不新发展苹果面积,突出抓好低产园和老化果园的改良和更新。
1.建设范围
涉及湖滨区、陕县、渑池县、卢氏县四个县(市、区)。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经济林发展要围绕“绿色”、“有机”、“标准化”,突出名优特新。一是通过高接换头等方式改良灵宝市、陕县的低产、老化苹果园面积30万亩;二是按照适地适树、规模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伏牛山区的板栗、核桃基地,黄土丘陵区的苹果基地,浅山丘陵区的柿子、石榴基地和城市郊区的时令鲜果基地等。
3.建设任务
该工程规划建设面积9.66万亩,占全市林业产业工程总任务的64.88%,占全省经济林工程总任务76.42万亩的12.64%。
按区域分,卢氏县3.16万亩,陕县3万亩,渑池县3万亩,湖滨区0.5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1.45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93万亩,占20%;2010年2.42万亩,占25%;2011年2.42万亩,占25%;2012年1.45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21。
(三)园林绿化苗木花卉
1.建设范围
涉及全市六个县(市、区),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以现有园林绿化苗木为依托,大力发展名特优鲜切花、盆花植物和观赏苗木,积极开发、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打造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市苗木花卉产品的竞争力。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2.57万亩,占我市省级林业产业工程总任务的17.26%,占全省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工程总任务116.67万亩的2.2%。
按区域分,卢氏县0.5万亩,灵宝市0.48万亩,陕县0.48万亩,渑池县0.51万亩,湖滨区0.5万亩(包括市本级0.1万亩),义马市0.1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0.3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0.51万亩,占20%;2010年0.64万亩,占25%;2011年0.64万亩,占25%;2012年0.39万亩,占15%。分年度规划任务情况详见附表21。
(四)森林生态旅游
1.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全市六个县(市、区)。
现状:全市共有森林公园9个、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旅游出游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全市森林公园年接待旅游人数20万人次左右,年直接收入1691.6万元。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还带动了服务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建设内容
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的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等建设,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及森林旅游精品线路,优化和提升森林旅游区的品位,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胜地。
3.建设任务
到2012年,规划建成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黄河沿岸及故道等森林生态旅游区。对现有的森林公园整合资源,完善布局,加快市、县级森林公园建设步伐,新建三门峡市区沿黄、三门峡市区南山、灵宝汉山等森林公园,开发亚武山、玉皇山、甘山、燕子山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工程,并做好韶山、塔子山、摩云山、佛山4个省级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和宣传营销工作。
四、市级重点工程
按照精品工程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示范基地,以点促面,确保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的全面实施。建设规模67.65万亩。凡列入市级重点建设工程的项目,市级财政将加大投资比例。
(一)安排原则
优先安排城市周边、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310国道、209国道等重要通道两侧可视范围及沿黄河滩涂、窄口水库、卫家麽水库等生态脆弱、水土容易流失的重要区域。
(二)市级重点工程项目
1.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突出抓好环城林带和城郊森林建设,面积1.75万亩,特别是三门峡市区周边,防护林带宽度不少于50米。
2.在山区生态林建设中,突出抓好生态能源林工程建设,面积10万亩;在三门峡库区、窄口水库、卫家麽水库、故县水库、窄口水库等库区周围及深山远山区水源汇聚地建设水源涵养林精品工程,面积10万亩;在沿黄滩涂、易发生沟蚀崩塌的丘陵区等区域建设水土保持林精品工程,面积10万亩。
3.生态廊道建设中突出抓好黄河沿岸绿化,面积1.45万亩;郑西高速铁路、陇海铁路两侧绿化,面积2.87万亩;连霍高速公路、临三高速公路两侧绿化,面积2.75万亩;310国道、209国道两侧绿化,面积3.57万亩;窄口水库及卫家麽水库干渠绿化,面积0.6万亩。
4.村镇绿化工程中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市级生态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沿310国道、209国道两侧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市级小康示范村围村林及村镇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总面积2万亩。
5.林业产业工程中突出抓好具有豫西区域特色的经济林建设,重点是核桃、大枣、仰韶杏、牛心柿和苹果等经济林,面积2.66万亩。
6.森林抚育要突出抓好飞播林抚育,面积20万亩。
通过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卢氏核桃、森林绿色产品基地,渑池仰韶杏、牛心柿基地,灵宝大枣基地,以灵宝市、陕县为中心的苹果基地,以湖滨区为中心的优质高酸苹果基地,城市郊区以桃、李、梨为主的小杂果基地等名、特、优、新经济林产品基地;以速生刺槐、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以花椒、杜仲、生漆、山茱萸等为主的特用林基地;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能源林,形成从资源培育到加工利用一体化的能源产业;逐渐把我市重要通道两侧建设成为集防护、绿化、美化、香化为一体的风景线。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局面。
第七章 支撑体系建设
一、森防体系建设
(一)森林防火
在继续实施好国家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的基础上,注重森林防火培训和野外演练,加大森林防火入山检查、宣传标示牌的密度等,完善全省火源管理系统;在Ⅰ类、Ⅱ类火险区,建设简易林区防火道路,修复林区断头路、损毁路,开设生物防火林带(防火线)健全阻火隔离系统;建设完成全省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完善了望台、电子监控台(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相关设备,使重点火险县的了望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一般山区县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全市监测了望网。加强森林火灾扑救队伍与后勤保障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建设市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和防扑火物资储备库,配置必需的防扑火机具、装备和运兵车辆,提高防扑控能力。
(二)森林公安
在继续完善森林派出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完善市、重点县森林公安指挥系统,成立市林业刑事案件技术鉴定中心,并按公安部《公安刑事科学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地市级标准配备,提高林业刑事案件技术鉴定能力,加强警务区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备交通工具、勘察取证器材、民警防护器材、通信设备、警用器械及管理器材,完善询问室、留置室、警械库监控(报警)设备配备。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林业建设效益的重要保障。在林业生态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森防队伍及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应急反应体系,实施重大病虫害治理工程,以全面提高我市森林资源保护和防灾控灾水平。
1.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重点县森防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站点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完善市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中心和国家级测报站点硬软件设施,配备现代化信息采集和交通通讯工具。加强测报队伍建设,全市需配专职测报员40人,兼职测报员160人。完善监测网络建设,全市建立健全病虫测报点200个。建立市级病虫鉴定研究实验室1个,县级实验室4个,全面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