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现有廊道及规划期内新增廊道两侧。
现状:各级廊道总里程14095.8公里,其中现有廊道建设总里程13503.2公里,规划内新增里程592.6公里。
现有廊道中适宜绿化里程10940.9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637.7公里,已绿化未达标里程3674.25公里,未绿化里程6628.95公里。各县(市、区)廊道分级现状详见附表5。
2.廊道分级标准及建设内容
根据河南省规划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本次规划将生态廊道建设标准分为以下五级:
Ⅰ级:四大水系干流,两侧各栽植宽度100米以上树木,我市主要涉及黄河干流。
Ⅱ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一级支流、干渠,两侧各栽植10行以上树木。我市主要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河流和干渠,其中铁路主要涉及郑西高速铁路、陇海铁路、三门峡大坝通勤铁路;高速公路主要涉及连霍高速公路、临三高速公路;国道主要涉及310国道和209国道;河流主要涉及洛河、宏农涧河和青龙涧河;干渠主要涉及窄口水库4个干渠和窄口水库灌区引水渠以及卫家麽水库的东西干渠。
Ⅲ级: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两侧各栽植5行以上树木。我市主要包括省道、景区道路、支流、支渠等,其中省道主要涉及S246、S247、S249、S250、S314、S318、S322、S323、S331、S350、沿黄公路等;景区道路主要包括玉皇山景区、塔子山景区、熊耳山景区、大淙潭景区、函谷关景区、燕子山景区、亚武山景区、鼎湖湾景区、黄帝陵景区、娘娘山景区、甘山公园、高阳山景区、空厢寺景区、回春河景区、摩云山景区、韶山景区、大峡谷景区等。
Ⅳ级:县乡道、三级支流,两侧各栽植3行以上树木。主要包括县乡道和三级支流。
Ⅴ级:村级道路、斗渠,两侧各栽植至少1行树木。主要包括村道和斗渠。
在廊道的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本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三级及以上廊道沿线第一层山脊2公里、四级及以下廊道第一层山脊1公里范围以内要高标准绿化。
3.建设任务
规划建设总里程10895.8公里,规划任务430638亩(折算面积202390亩,宜荒面积228248亩),占我市省级重点生态工程总任务563.04万亩的7.65%,占全省生态廊道网络工程总任务444.58万亩的9.69%。其中,需完善提高里程3674.25公里,折算面积58785亩,宜荒面积51268亩;规划更新造林里程1236.7公里,折算面积27292亩;规划新绿化里程7221.55公里,折算面积116313亩,宜荒面积176980亩。
按廊道级别分:
Ⅰ级廊道规划建设总里程94.1公里,规划任务14503.5亩(折算面积7821.5亩,宜荒面积6682亩)。其中,需完善提高里程13.5公里,折算面积4050亩;规划更新造林里程3.4公里,折算面积202.5亩;规划新绿化里程80.6公里,折算面积3569亩,宜荒面积6682亩。
Ⅱ级廊道规划建设总里程1148.5公里,规划任务119556.5亩(折算面积68346.5亩,宜荒面积51210亩)。其中,需完善提高里程523.2公里,折算面积22396亩,宜荒面积30348亩;规划更新造林里程212.9公里,折算面积12825.5亩;规划新绿化里程625.3公里,折算面积33125亩,宜荒面积20862亩。
Ⅲ级廊道规划建设总里程1343公里,规划任务110598亩(折算面积38960亩,宜荒面积71638亩)。其中,需完善提高里程487.1公里,折算面积9357亩,宜荒面积20920亩;规划更新造林里程136.7公里,折算面积4101亩;规划新绿化里程855.9公里,折算面积25502亩,宜荒面积50718亩。
Ⅳ级廊道规划建设总里程3743.3公里,规划任务132476亩(折算面积61495亩,宜荒面积70981亩)。其中,需完善提高里程1470.05公里,折算面积18750亩;规划更新造林里程405.1公里,折算面积7291亩;规划新绿化里程2273.25公里,折算面积35454亩,宜荒面积70981亩。
Ⅴ级廊道规划建设总里程4566.9公里,规划任务53504亩(折算面积25767亩,宜荒面积27737亩)。其中,需完善提高里程1180.4公里,折算面积4232亩;规划更新造林里程478.6公里,折算面积2872亩;规划新绿化里程3386.5公里,折算面积18663亩,宜荒面积27737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规划64595.7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规划86127.6亩,占20%;2010年规划107659.5亩,占25%;2011年规划107659.5亩,占25%;2012年规划64595.7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6。
(三)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包括全市六个县(市、区)的城市建成区及郊区。
现状: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3.08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3.33万亩,规划绿化面积2.03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25.46%。各县(市、区)城市建成区绿化现状详见附表9。
2.建设内容
通过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等创建活动,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置,融城区公园、绿地和廊道绿化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在城市建成区内,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街心公园、滨河公园、植物园、休闲游憩园等城中绿岛建设规模;在城郊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段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三门峡市区(包括湖滨区),环城防护林带宽度达到50米以上,其它县(市)达到20米以上。
3.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3.78万亩,占我市省级重点生态工程总任务563.04万亩的0.67%,占全省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总任务107.60万亩的3.51%。其中环城林带0.95万亩,城郊森林0.8万亩,城区绿化面积2.03万亩。
按区域分,卢氏县规划建设总面积0.49万亩,其中:环城林带0.12万亩,城郊森林0.08万亩,城区绿化面积0.29万亩;灵宝市规划建设总面积0.34万亩,其中:环城林带0.15万亩,城郊森林0.13万亩,城区绿化面积0.06万亩;陕县规划建设总面积0.9万亩,其中:环城林带0.16万亩,城郊森林0.15万亩,城区绿化面积0.59万亩;渑池县规划建设总面积0.85万亩,其中:环城林带0.14万亩,城郊森林0.11万亩,城区绿化面积0.6万亩;湖滨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06万亩,其中:环城林带0.31万亩,城郊森林0.26万亩,城区绿化面积0.49万亩;义马市规划建设总面积0.14万亩,其中环城林带0.07万亩,城郊森林0.07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0.567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0.756万亩,占20%;2010年0.945万亩,占25%;2011年0.945万亩,占25%;2012年0.567万亩,占20%。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7。
(四)村镇绿化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全市62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1362个行政村的建成区及周围。
现状:建成区总面积47.81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11.54万亩,规划绿化面积3.97万亩。各县(市、区)村镇绿化现状详见附表9。
2.建设内容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按照以下标准搞好庭院绿化美化,围村(乡、镇)林带建设一般要在10米以上;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1行乔木。
3.建设任务
该工程规划绿化面积3.97万亩,占我市省级重点生态工程总任务563.04万亩的0.71%,占全省村镇绿化总任务218.4万亩的1.82%。
按区域分,卢氏县0.22万亩,灵宝市1.02万亩,陕县1.13万亩,渑池县1.01万亩,湖滨区0.41万亩,义马市0.18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0.79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20%;2009年0.79万亩,占20%;2010年0.99万亩,占25%;2011年0.99万亩,占25%;2012年0.4万亩,占10%。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8。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1.现状
我市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河流、水库交错相间,生态环境多样,为多种野生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有陆栖动物187种,其中两栖类8种,爬行类22种,鸟类115种,哺乳类42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大鲵、水獭、穿山甲、獐、丹顶鹤、白鹤、金雕、红腹锦鸡、白天鹅、灰鹤、猫头鹰等。近几十年来,我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濒危物种的恢复进展缓慢,部分物种减少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全市林业系统共建立森林类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处,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36.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2%。我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伏牛山、秦岭、崤山、熊耳山和河流湿地等区域,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全市85%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自然保护区范围,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多年来的建设,自然保护区的交通、通讯、管护、监测、科研等基础设施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保护手段得到加强,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保护区还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基础设施较差,建设的任务仍很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度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设内容
重点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等。有计划地开展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重点加强保护和监测能力,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水平。
3.建设任务
续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河南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二期工程建设,新建卢氏天然次生林自然保护区和卢氏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使全市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4个。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监管体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建设。加强国家、省、市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建设,完善2个国家级、1个省级、8个市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新建10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建立2处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或保护点、1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和1处鸟类环志站。
(六)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1.建设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