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二)村镇绿化美化
  1.基本情况
  全市62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1362个行政村的建成区总面积47.81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11.54万亩,村镇绿化覆盖率24.13%。村镇绿化现状详见附表11。
  2.存在问题
  村镇绿化大多尚可,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整体绿化质量、档次不高。局部存在绿化“盲点”,区域绿化水平不平衡。村镇中心建筑密集,绿地不足,绿化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建设重点
  以县(市)为单位,以村镇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结合,村庄周围、街道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村镇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重点。抓好围(镇)村林建设,采用混交、多层的树种配置模式,形成复杂多样、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具佳的村镇植被生态系统。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廊道网络,包括全市范围内所有铁路(含国铁、地方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含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及重要堤防(主要指黄河堤防)。
  (一)基本情况
  三门峡市现有廊道总里程14096公里,其中现有廊道里程13503公里,规划期内新增廊道里程593公里。在现有廊道里程中,适宜绿化里程10941万公里,已达标绿化里程638公里,已绿化但未达标里程3674公里,未绿化里程6629公里。分级现状详见附表5。
  (二)存在问题
  投入不足,政策、机制不完善,各地建设进展不平衡,缺乏科学规划设计,造林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廊道建设质量较低,景观效果较差。
  (三)建设重点
  以增加森林植被,构建森林景观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廊道级别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于一体的生态廊道。

第六章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在继续实施三大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建设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突出我市的建设重点。省级重点工程建设总规模577.93万亩,其中规划新造272.23万亩(含新建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2.57万亩),廊道完善提高折合面积11万亩,廊道更新造林折合面积2.73万亩,生态能源林改培10万亩,中幼林抚育227.44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54.53万亩。
  一、国家重点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按照国家批复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河南省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对天保区内170.15万亩的天然林和其他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
  (二)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地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作为近期工作重点。同时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情况,实事求是制定三门峡市下一阶段总体规划,在暂不安排新的退耕地还林任务的情况下,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体系,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和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拯救和恢复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含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二、省级重点生态工程
  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规划重点实施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规划总任务563.04万亩,占全省重点生态工程总任务的10.93%。各工程建设规模详见附表22。
  (一)山区生态林建设
  在全市六个县(市)区土壤贫瘠、生态脆弱、治理难度较大的荒山、荒地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工程、水土保持林工程、生态能源林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人为活动破坏严重的深山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在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积区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规划任务230.26万亩,占我市省级重点生态工程总任务563.04万亩的40.90%,占全省山区生态林建设总任务1194.48万亩的19.28%。其中新造195.15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飞播造林22.41万亩,改培10万亩。
  1.水源涵养林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湖滨区、渑池县、卢氏县、灵宝市四个县(市、区)。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在水源地和库塘周围汇水区,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大力营造乔灌结合的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地表迳流的生态防护功能。重点加强黄河三门峡库区、黄河小浪底、卫家磨水库、故县水库、窄口水库等库区周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造林树种主要为侧柏、刺槐、杨树等。
  (3)建设任务
  工程规划面积58.10万亩,占全市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的25.23%。
  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37.07万亩,封山育林0.75万亩,飞播造林20.08万亩。
  按区域分,卢氏县29.54万亩,灵宝市23.66万亩,渑池县3.9万亩,湖滨区1.0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8.72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1.62万亩,占20%;2010年14.53万亩,占25%;2011年14.53万亩,占25%;2012年8.72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1。
  2.水土保持林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全市六个县(市、区),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易发生沟蚀、崩塌的黄土丘陵区和石质山区沟坡以及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主要采用人工造林方式,辅助以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通过混交造林模式,强化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造林树种主要为侧柏、刺槐、火炬树等。
  (3)建设任务
  工程规划面积80.78万亩,占全市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230.26的35.08%。
  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76.7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飞播造林2.13万亩。
  按区域分,卢氏县37.92万亩,灵宝市26.28万亩,陕县4.18万亩,渑池县10.4万亩,湖滨区1.0万亩,义马市1.0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12.12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6.16万亩,占20%;2010年20.2万亩,占25%;2011年20.2万亩,占25%;2012年12.12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2。
  3.生态能源林工程
  (1)建设范围
  涉及全市六个县(市、区),详见附表6。
  (2)建设内容
  为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大力营造速生丰产含油率高的木本油料林基地,推动现有资源开发利用,努力缓解我省能源短缺的局面,形成从资源培育到开发利用林油一体化的能源产业。主要通过人工新造林和改培现有能源林两种方式进行。造林树种主要为黄连木、文冠果等。
  (3)建设任务
  工程规划面积80.19万亩,占全市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230.26万亩的34.83%。
  按造林方式分,新造林70.19万亩,改培10万亩。
  按区域分,卢氏县23.51万亩,灵宝市11.68万亩,陕县21.7万亩,渑池县17.6万亩,湖滨区2.8万亩,义马市2.9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12.0285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16.038万亩,占20%;2010年20.0475万亩,占25%;2011年20.0475万亩,占25%;2012年12.0285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3。
  4.生态移民工程
  (1)建设范围及现状
  建设范围:涉及湖滨区、渑池县、陕县、卢氏县、灵宝市五个县(市、区)。详见附表6。
  现状: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生活在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居民,为了生存竭力开发本已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资源,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经调查统计,需移民1784户,共6846人,将有弃耕地面积0.7万亩,各县(市、区)生态移民现状详见附表7。
  (2)建设内容
  规划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符合生态移民条件的居民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造林方式,恢复植被,彻底改善移民地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3)建设任务
  规划安置移民6846人;规划造林任务0.7万亩,占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230.26万亩的0.3%,全部为人工新造林。
  按区域分,卢氏县移民人数4500人,造林面积3400亩;灵宝市移民人数130人,造林面积100亩;陕县移民人数1100人,造林面积1800亩;渑池县移民人数850人,造林面积800亩;湖滨区移民人数266人,造林面积905亩。
  按年度分,2008年规划安置移民1026人,造林任务1051亩,均占规划任务的15%;2009年规划安置移民1369人,造林任务1401人,占20%;2010年规划安置移民1712人,造林任务1751亩,占25%;2011年规划安置移民1712人,造林任务1751亩,占25%;2012年规划安置移民1027人,造林任务1051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4。
  5.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1)建设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各类露天采掘矿区、尾矿堆集区、煤矿沉陷区等,采取工程措施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平整土地,移土造林,主要营造乔灌混交林,树种设置因地制宜,以栽植刺槐、侧柏、黄刺梅等为主。全面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区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改善矿区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建设任务
  规划任务10.49万亩,占全市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总任务230.26万亩的4.56%,全部为人工新造林。
  按区域分,卢氏县修复任务0.58万亩,灵宝市1.21万亩,陕县2.15万亩,渑池县2.89万亩,湖滨区1.3万亩,义马市2.36万亩。
  按造林年度分,2008年1.57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15%;2009年2.10万亩,占20%;2010年2.62万亩,占25%;2011年2.62万亩,占25%;2012年1.58万亩,占15%。各县(市)区分年度规划任务详见附表15。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