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
  加快林业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木材等林产品的供给,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拉长果品加工、人造板、林药、森林食品、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培植)、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容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四)是充分发挥我市土地利用空间和林业潜力的重要途径
  我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关系着全省全国生态建设的大局。同时,我市气候温和,适宜大量的速生、优质树种生长。现在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沟河路渠两侧、四旁隙地等适宜造林绿化,林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五)是实现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林业生态市建设,不仅注重高标准造林绿化,扩大林业发展空间,而且把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纳入规划,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同时,注重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科技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全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空间,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力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资源在物质、精神、社会及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最适宜人居城市,实现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用耕地
  新增有林地全部安排在宜林荒山荒地(即国土部门控制的荒草地、沙地)和未利用土地中的部分滩涂地、盐碱地、裸土地及建设用地中的废弃矿山上。生态能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全部规划在宜林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上;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安排在废弃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上;生态移民工程需恢复植被的,主要在移民废弃宅基地和废弃道路、晒谷场等其他农用地上安排造林,均不占用耕地。环城防护林、围村林、生态廊道工程遇到耕地地段时,按标准下限进行规划,尽量少占用耕地,且这些工程只安排造林规模,不改变土地地类,其林木生长所占用土地仍按耕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持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充分吸纳和利用相关规划成果。城市(含县城)建成区绿化采用城建部门的规划;山区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规划在吸收水利部门水保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廊道绿化依据铁路、交通、水利、河务等部门已建和规划的工程,工程建设到哪里,林业生态建设规划跟进到哪里。参考环保部门的生态功能区划成果划分生态功能区,并利用国土部门的土地分类成果控制全市的造林规模。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山区、丘陵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经济林和生态能源林,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生态廊道中的景区道路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地段,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扩大常绿树种比例,提高绿化美化标准和景观效果。
  (四)注重质量,提高效益
  在全市所有适宜种树的地方,全部高标准绿化,对已经初步绿化但质量效益不高的中幼林,采用抚育和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提高,高质量绿化,维护生态安全;同时适应现阶段经济技术条件,不规划在裸岩、重石砾地等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的地段上安排造林,增强经济可行性。
  (五)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行政府主导,投资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体系;林业产业工程建设遵循市场规律,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生态与经济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注重吸引社会投资,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
  (六)自下而上,统筹安排
  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先由各县(市)根据当地实际提出规划方案,经相关部门认可后逐级上报,市林业局在论证后提出全市方案,经省林业厅审核后下发基层修订市、县(市)规划方案,保证全市各级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坚持统筹安排,分区域、分阶段、分年度、分工程规划,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的奋斗,巩固和完善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市。
  (一)总体目标
  到2012年,全市新增有林地272.23万亩,达到963.88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18.02个百分点,达到64.75%。林业年产值达到54.22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44.45亿元。所有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
  (二)具体目标
  1.220.2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得到绿化;现有54.53万亩的低质低效林基本得到改造。
  2.新增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2.66万亩;生态能源林改培10万亩;新增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9.66万亩;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2.57万亩。
  3.新增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能力297.94万吨,达到1054.88万吨。

第五章 总体布局



  根据三门峡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参照全国及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结果,将我市林业生态区规划为“三区”(山区、丘陵区、黄土沟壑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三区
  (一)山区
  1.基本情况
  该区主要包括卢氏县全境,灵宝市的苏村、寺河、五亩、朱阳等4个乡(镇)全境以及川口、大王、故县、焦村、阳店、阳平、尹庄、豫灵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河西林场、川口林场全境,渑池县南村、段村等2个乡和渑池林场全境及仰韶乡、洪阳镇、张村镇、坡头乡、陈村乡、仁村乡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140.35万亩,占全市总面积76.5%,林业用地878.7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90.92万亩,森林覆盖率51.42%。
  2.存在问题
  该区山地多,平地少,海拔一般在700~1500米,地形复杂,地势陡峭,总体生态状况较好,现有宜林地基本上都是“硬骨头”,造林难度较大;旅游和矿山等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降低。
  3.建设重点
  重点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搞好中幼林(尤其是飞播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以减轻生态压力;在远山高山水源汇聚地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提高森林防护效能;利用现有林分资源,搞好生态能源林改培;加快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林地生产力和防护效能,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
  (二)丘陵区
  1.基本情况
  该区包括陕县的西李村、观音堂、硖石、王家后等4个乡(镇)及张茅乡的部分地区,渑池县的城关镇、英豪镇、果园乡、天池镇等4个乡镇及仰韶乡、洪阳镇、张村镇、坡头乡、陈村乡、仁村乡的部分地区及义马市全境,总面积181.9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2.2%,林业用地66.8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0.9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2.33%。
  2.存在问题
  该区水土流失中等,海拔一般在500~800米,土壤贫瘠,岩石裸露,土层较薄,多为红粘土和沙红土,森林资源总体缺乏,耕地面积多,林业用地面积相对较小,宜林荒山面积较大。矿山开发对植被破坏情况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治理难度较大。
  3.建设重点
  在该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充分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重点做好矿区修复,尽快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有效提高保持水土能力,确保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态安全。
  (三)黄土沟壑区
  1.基本情况
  该区主要包括湖滨区全境,陕县大营、原店、张湾、宜村等4个乡(镇)及张汴、张村、果园、东凡等4个乡的部分地区,灵宝市的城关镇、函谷关、西闫等3个乡及川口、大王、故县、焦村、阳店、阳平、尹庄、豫灵等乡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68.2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1.3%,林业用地81.95万亩,有林地59.78万亩。森林覆盖率35.53%。
  2.存在问题
  该区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丘陵山坡耕垦指数高达40%~50%,破坏了天然植被,加之黄土疏松,抗侵蚀能力弱,保水力差。根据对典型流域的调查,年侵蚀模数为3732 t/km2,其中,年侵蚀模数3100~5500t/km2的侵蚀面积占区域面积的一半以上。区域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防护林面积少,林种结构极不合理,造林任务繁重。
  3.建设重点
  在该区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高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发展用材林,合理改善经济林林种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农民增收渠道,同时抓好城区绿化、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建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存环境质量。
  二、两点
  (一)城市绿化美化
  1.基本情况
  全市3县2市1区建成区总面积13.08万亩,其中已绿化面积3.33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25.46%。城市建成区绿化现状详见附表11。
  2.存在问题
  可绿化用地规模有限,城市森林总量不足,植物配置和结构层次单一,没有构成复合稳定的植物群落,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城市周围的森林公园、环城防护林带及城郊森林较少,且发展不平衡。
  3.建设重点
  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廊道绿化、城中绿岛、环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森林生态防护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在城市建成区内,高标准绿化美化街道及庭院,扩大街头公园、滨河公园、植物园、休闲游憩园等城中绿岛建设规模;在城郊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段营造城郊森林和环城防护林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