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三门峡市林业的综合效益包括森林的综合效益和湿地综合效益两部分,依据《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有关标准测算,三门峡市森林资源及湿地系统每年的综合效益达455.44亿元,其中森林资源年综合效益392.15亿元(包括:生态效益364.5亿元,经济收益26.45亿元,社会效益1.2亿元),湿地年生态效益63.29亿元。
  (一)生态效益
  1.蓄水净水作用
  森林的复杂立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截持,不但使降水发生再分配,而且减弱了降水对地面的侵蚀。通过林下枯枝落叶层的吸收和过滤,然后缓慢释放出来,提高降水的利用率。三门峡森林年涵养水源总量14.08亿立方米,相当于三门峡水库总容量96亿立方米的14.67%,年调节水量、净化水质效益价值115.47亿元。
  湿地能将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释放,从而将水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再分配,减少洪涝灾害。全市湿地可调蓄洪水6.47亿立方米,年效益价值38.96亿元。当水进入湿地后,由于水生植物的阻挡作用,流速减缓,有利于氮、磷、硫、重金属盐等污染物的沉淀、储存、转化,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全市湿地每年净化水质的效益价值为16.39亿元。
  2.固土保肥作用
  全市森林每年固土保肥效益价值为19.62亿元,其中包括: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0.23亿吨,减少土地面积和土壤肥力损失、减少河床淤积、保护水利设施,效益价值16.46亿元;每年增加土壤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37.14万吨、15.17万吨和129.98万吨,效益价值3.16亿元。
  3.固碳释氧作用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和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京都议定书》为工业化国家规定了减排任务。通过森林资源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已成为国际上许多国家实现降耗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工业减排已成为约束指标,列入了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随着经济的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节能减排任务越来越重。三门峡市森林资源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固定二氧化碳262.21万吨,全市湿地植物年固定二氧化碳9.03万吨,在不影响我市工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了减排目标,扩大了我市工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全市森林、湿地年固定二氧化碳效益价值32.55亿元。
  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时,全市林木资源、湿地植物每年还释放氧气621.93万吨(其中森林资源年释放氧气597.55万吨,湿地植物年释放氧气24.38万吨),有效改善大气质量,维护大气平衡,年效益价值62.2亿元。
  4.净化环境作用
  全市森林每年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分别为6567.23万公斤、196.38万公斤和332.8万公斤,滞尘85.51亿公斤,增加空气负离子4167.48亿个,年效益价值13.66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人们对森林净化环境功能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5.庇护农田作用
  林业是保障农牧业生产的生态屏障,能有效降低田间风速、减少蒸发、增加湿度、调节温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避免或减轻干旱、风沙、干热风、冰雹、霜冻等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全市森林资源年增加农作物产量200.13万吨,年效益价值23.09亿元。
  6.其他作用
  (1)保护生物多样性
  物种是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未来的财富,森林和湿地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生物物种生活在森林里,五分之一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湿地里。全市森林资源和湿地系统每年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82.4亿元。
  (2)旅游及休闲娱乐
  森林是生态旅游的主体,林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在全市已划定的12处国家、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有5处在国有林区;全市森林年旅游效益价值为13.65亿元。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风光秀丽,碧水青山、林水相依,是人们休闲娱乐、疗养的好地方。全市湿地年休闲娱乐效益价值3.23亿元。
  (3)节能减排
  种植在城镇的林木可有效减少居民能源消耗,节约电力,进而减少电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全市城镇约2000万株树木,每年节能减排效益价值达6.58亿元。
  (二)经济效益
  全市林业每年可向社会提供木材20多万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年产林果产品130万吨(2006年林业统计年报),改善了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为省内药、果、茶、油等加工企业提供了主要原材料。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6年全市来自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收益为26.45亿元,每个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平均达到812元。
  (三)社会效益
  据测算,全市817.6多万亩集体林地和分布各地的268家林产加工经营企业每年可为农村劳力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可提供500个、林业第一产业4750个、林业第二产业3177个、林业第三产业1500个,效益价值1.2亿元。退耕还林工程使农民不但提高了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还从中得到了较大实惠。至2006年,全市退耕还林国家政策性投资达到3.3亿,有12.14万户、43.2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农民直接收益2.83亿元。林业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产品供需矛盾长期存在。一是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二是森林资源培育与森林资源利用脱节,林产业布局和结构与森林资源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难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二)林业建设任务艰巨,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由于我市地形复杂,降雨量偏少,造林绿化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偏低,生态状况整体改观的形势依然严峻,整体改善局部恶化,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没得到根本扭转。
  (三)生态建设的成本越来越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可以无偿使用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公益性事业建设与建设者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逐步增大。原有的投入机制已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政府依靠制度优势调动社会资源进行生态建设的能力逐步削弱,同时从种苗到管护的费用,都发生了变化,生态建设的成本呈明显上升趋势,各级政府在生态建设中持续投入的能力将直接决定着生态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决定着生态状况全面改善的进程。
  (四)林业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不合理。经济林、用材林基地建设水平低、效益差,林果产品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林产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装备差、工艺落后,效益不佳,缺乏市场竞争力。以木材和花卉市场为主的流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建设资金缺乏,进展缓慢。林业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62∶24∶14,二、三产业产值总和仅占林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五)林业科技的发展总体水平仍处于低度化状态。我市科研经费严重短缺,仪器设备陈旧,先进仪器匮乏,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技应用跟不上林业工程建设和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率、贡献率还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林业科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而影响着林业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六)机制转换较慢,森林质量不高。部分国有林场以分类经营为主体的改革措施不到位,生产经营困难;部分集体山林归属不清、经营机制不活等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市有林地结构简单,混交林比例偏低;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平均每亩蓄积量仅为2.83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2立方米/亩)的一半。

第三章 规划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规划的背景
  当前,全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省正在实现中原崛起,我市正努力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很脆弱;二是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容量和直接减排的空间十分有限;三是随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四是我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五是我市近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加大林业投入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标准和质量。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市委、市政府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积极在我市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要将三门峡建成“自然山水城市”,建设最适宜人居的河南西部特色城市。林业生态市是指以林业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建成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生态承载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社会。编制实施本规划对我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三门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木材等林产品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大力发展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又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是我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重化工和原材料、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大,环境压力日趋明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