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走上制度化。我市以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各级党政领导办绿化点为重点,充分利用义务植树的法定性、义务性和全民性,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部队的适龄公民,积极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义务植树活动中,我市从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技术指导、检查验收、信息管理到评比表彰等,都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虢国墓地、沿黄森林公园、快速通道两侧、高速公路三门峡东出口、城郊南山北岭等处的市直义务植树基地在近几年的建设中已发挥了明显的绿化、美化作用。全市每年平均义务植树872.3万株,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30多万人,占全市适龄人数140万人的93%,人均植树7株以上。市、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和部门累计办绿化点1699个,造林面积7.5万亩。建义务植树基地225个,绿化面积12.45万亩,栽植各类树木1200多万株。2006年度三门峡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三大”绿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加快培育特色林业,建设自然山水城市,我市提出建设“三大”绿化工程,即快速通道绿化工程、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工程、沿黄滩涂绿化工程。目前,“三大”绿化工程进展顺利。其中快速通道绿化工程共完成绿化面积2167.5亩,栽植雪松、侧柏、杨树、桃树、李树等各类树木30.5万株。沿黄滩涂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到了1.05万亩,共栽植杨树和柳树1100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完成绿化175.1公里,两侧各30米宽,10行树,共栽植杨树、侧柏等各类苗木154万株。
--以非公有制林业建设为主体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发展强劲。我们紧紧抓住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造林机制转换的良好机遇,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发展林业大户、造林专业队和造林公司等,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四荒”等方式,大力提倡和发展非公有制造林形式,把社会上的大量资金和富余劳动力吸引到林业建设事业中,有效地加快了造林绿化工作的发展步伐,造林成效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同时出台了用材林建设的优惠政策,使广大林农对发展速生丰产林热情高涨,用材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原料林基地。各类主体踊跃申报项目,林纸结合、林板结合的发展趋势日益凸现。目前,全市非公有制林业承包大户达613户,经营面积33.45万亩,以速生杨树、速生刺槐等为主的丰产用材林面积27.3万亩。
--林木种苗和经济林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现有良种基地两处,基地供种率为17.4%,良种使用率达35%。国有育苗单位优良品种率达到85%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80%,有效地提高了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种苗质量。全市经济林总面积197.7万亩,年总产量13.1亿公斤。包括核桃、大枣、柿子、板栗等干果类经济林面积84.45万亩,苹果、梨、桃等水果类经济林面积113.25万亩。已建成了灵宝苹果、大枣基地,卢氏核桃、板栗基地,渑池仰韶杏、牛心柿基地,陕县小杂果基地等特色经济林基地。涌现出了卢氏核桃、灵宝大枣等一批国家级“名特优经济林之乡”。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市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林业科技队伍。基层林业站建设有了较快发展,涌现了1个全国先进基层林业站和3个河南省先进基层林业站。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实施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5个、科技攻关项目5个,引进推广林木良种30多个,推广林业新技术10余项,建立各类推广示范基地40余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5%,科技推广覆盖面达3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0%。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门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二)以资源保护为中心,生态安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展顺利。天然林保护工程自2000年实施以来,共完成建设资金1.21亿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9046万元,国债项目建设资金3079万元。共取缔了9个大中型木材交易市场,关闭129个小型木材加工企业,减少木材采伐110万立方米;安置木材采伐企业富余人员1344人,选聘护林员1500多名,727.5万亩森林资源落实了管护责任;完成公益林建设49.35万亩,其中封山育林33.6万亩、飞播(直播)造林15.75万亩。
--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2002年,我们紧紧抓住市、县机构改革这一契机,积极协调,成立了市森林公安局和5个森林公安分局、9个派出所、1个森警大队、2个森警中队,森林公安干警由91人增加至240人,使我市森林公安机构建设在机构改革中得到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工作以“抓班子,带队伍,树警威,促工作,保平安”为工作重点,坚持把维护林业治安秩序放在工作首位,围绕“刹风治乱”这条主线,先后开展了“天保行动”、“中原绿剑一号、二号、三号行动”和“林业严打整治斗争”等一系列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斗争。据统计,五年来全市森林公安机关侦破各种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111起,打击处理各类犯罪人员2288人,追缴木材3232立方米,查获野生动物及其制品4704头(只、张),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有力地打击了毁林犯罪,稳定了林区秩序,为林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队伍不断加强。近几年资源林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资源林政管理、林业行政执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等分工详细、职责明确、管理日趋完善的资源林政管理体系。全市现有资源林政行政管理机构11个,木材检查站7个,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7个,林政稽查队4个。
--森林防火工作常抓不懈。一是防火基础设施队伍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市现有森林防火指挥机构7个98人,森林防火办事机构7个21人,专业消防队9支275人,突击队21支420人,民兵应急分队11支1610人,护林员1500多人。已建超短波电台20部,配备对讲机60部。气象站7个,瞭望台23个,监测面积400.05万亩;物资储备库15个,现有扑火机具2509部,其中风力灭火机109部。森林防火指挥车5辆,宣传车7辆。4个重点县(市)建立卫星监测终端,实施网上传递火情,为实现现代化森林防火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三是加强宣传,增强全民森林防火法制观念。四是严格野外用火审批手续,加强火源管理,对重点地区增加巡护,加强警戒,严防死守。五是根据需要投资建成市级森林防火扑救指挥中心,配备了森林火险区划图、地形图等,购置了卫星监测信息网络接收终端等仪器设备,使林火信息与反馈速度提高60%-70%,准确率达98%以上,卫星监控火点报警速度达原来的20倍,准确率达95%以上。森林防火直接实现网络决策指挥,有效的保护了国家森林资源。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长足发展。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是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方针。我们以“爱鸟周”宣传活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检查为载体,大力宣传《
野生动物保护法》,普及鸟类知识,举办了“生态杯”森林保护知识电视大奖赛,在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中报道500余次,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营造出良好的野生动物保护氛围,有力地提高了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目前全市共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市级森林公园1处,使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总面积达到75.57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8%。
--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建立了1个国家级标准站(卢氏县森防站)、3个省级标准站(市森防站、灵宝市森防站、渑池县森防站)、2个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灵宝市、卢氏县)。在重点林区设立病虫调查监测点51个,其中市站联系点12个,测报员65个,监测覆盖率达82%以上。基本形成了以森防标准站、中心测报点为骨干的市、县、乡三级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为全面完成森防责任目标、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奠定了基础。全市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70%以上,产地检疫率达81%以上,其中卢氏县、灵宝市、湖滨区、市行政审批中心林业局窗口实行了网上开办检疫证,并能按省级有关要求及时上传检疫证书和下载外地检疫证书进行复检。
(三)以林业产业化为中心,效益林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以林业产业基地化建设和加快林业产业化步伐为着力点,重点建设以杨树和刺槐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以苹果、大枣、核桃、板栗、柿树、杏树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和以花椒、杜仲、生漆、山茱萸等为主的特用林基地,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经济林果品贮藏及加工业、种苗花卉业和森林旅游业。
现有木材加工制造企业和个体加工户500余家,其中大中型木材加工企业2家,年产中、高密度纤维板11万立方米以上;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3家,年产量近1.5亿公斤;大型中药材加工企业2家,年产各类药剂50亿片(颗);种苗花卉公司29家。
为了做大做强果品产业,打造“果品-果汁-软包装饮料”产业链和“名牌果品-包装-批发市场”果品产业链,我市目前已建成10.5万亩无公害苹果基地和3000亩高酸苹果基地,SOD苹果面积达到1950亩,年产量300万公斤。重点扶持了“岭宝”、“福”、“山富”等知名果品品牌,湖滨果汁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打破了我市无河南名牌产品的记录。灵宝苹果、灵宝大枣、卢氏连翘被确定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为我市发展森林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来,通过多方争取资金,共营造和改造风景林3万公顷,修建景区道路200余公里,添置旅游接待床位1000余张,电话50余门,各森林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讯、食宿等相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逐步得到完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为骨干的森林旅游体系逐步形成,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的光临,初步建成了以吃、住、游、购、娱、玩为一体的森林旅游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提高,森林旅游景点接待游客和直接收入递增保持20%左右,甘山、亚武山、玉皇山、燕子山森林公园等已成为三门峡市靓丽的旅游风景点。
三、林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木材和竹材、木本粮油、林化产品、药用植物等大量产品的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改良土壤、游憩保健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被誉为“地球之肺”。湿地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大量淡水、农产品、水产品等大量物质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改善农牧生产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