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通知
(三政〔2007〕6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政府同意《三门峡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三门峡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2008_2012年)
第一章 三门峡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0°21′~112°01′,北纬33°31′~35°05′之间,是河南省的西大门。东临洛阳,西接陕西,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连伏牛山与南阳接壤,东西长153公里,南北宽132公里,国土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居全省第6位。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三省的交界处,是我省东西工业走廊和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黄河“金三角”。
(二)地形地势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一般在300-1500米,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多种类型,大体为“五山四陵一分川”,其中,山区面积5750平方公里,占54.8%;丘陵面积3777平方公里,占36%;川塬面积969平方公里,占9.2%,地貌类型主体上属于山区。其中:卢氏县全境、灵宝市和陕县南部以及渑池县北部地区,属于山区,海拔高差大,地势陡峭,森林植被茂密,为我省长江和黄河支流的源头,灵宝市小秦岭老鸦岔脑峰海拔2413.8米,是河南省的最高峰;义马市全境、陕县东部、渑池县南部部分地区属丘陵区;湖滨区全境、灵宝市北部及陕县西北部沿黄河的部分地区,属黄土沟壑区。
(三)气候、水文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日照2354.3小时,历年无霜期184-2l8天,平均年降雨量550-800毫米。
全市河流沟溪众多,共有河溪3000多条,其中较大河流29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水系主要有黄河干流、洛河、弘农涧河、青龙涧河、枣香河等,长江水系主要有老灌河、淇河等。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3亿立方米(不含黄河入境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350立方米,黄河干流年过境流量42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容量96亿立方米,正常调蓄量18-20亿立方米。
(四)土壤
根据土壤分类系统命名原则,经逐级归纳整理,共分为4个土纲,7个亚纲,11个土类,即:褐土、棕壤、黄棕壤、红粘土、紫色土、风沙土、潮土、新积土、粗骨土、石质土和山地草甸土,其下分为27个亚类、63个土属、125个土种。卢氏县熊耳山以南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熊耳山以北地带性土壤为褐土。在垂直带谱中,海拔900米~11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分布着地带性土壤棕壤和山地草甸土。除地带性土壤外,非地带性土壤有红粘土、紫色土、风沙土、潮土、新积土、粗骨土和石质土等。
(五)生物多样性
三门峡市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光照、气温、雨量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44科,780多属,21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2科,211属,512种。本区的伏牛山、小秦岭等山地不但植物种类极其丰富,而且有不少珍贵的稀有树种,主要有领春木、望春花、铁杉、银杏、秦岭冷杉、连香树、暖木、红豆杉、糯米椴、龙须木、水曲柳等。广泛分布有油料植物资源,产量和蕴藏量以卢氏县和灵宝市为最多。油料用植物种类主要有核桃、黄连木、油松、华山松、漆树、文冠果和柏树等,其它还有臭椿、连翘、花椒、苦楝、盐肤木等,它们的种子或果实含油量高,榨制后可供食用、油漆、制皂、润滑油或工业上使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三门峡市境内有陆栖脊椎动物187种,其中两栖类8种,爬行类22种,鸟类115种,哺乳类42种。珍稀保护动物26种,主要有大鲵、丹顶鹤、天鹅、红腹锦鸡、秃鹫、麝、水貂、金钱豹、狐、猫头鹰等。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
全市辖三县两市一区(即渑池县、陕县、卢氏县、灵宝市、义马市、湖滨区),62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108个居民委员会,1362个行政村,11204个村民小组。
(二)社会经济发展
2006年全市总人口222.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3.53万人,有农村劳动力78.29万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12.1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63亿元,农村人均收入3435元。
(三)交通
截至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133公里,油路面里程7069公里,占总里程的99.5%。其中高速公路16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618公里,县乡公路及村级道路6054.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路32.3公里。全市62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136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砼)路。初步形成了以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线和209线为主动脉,以省道为主干线,以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东西畅、南北通的的公路交通新格局。
三、生态环境概况
三门峡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和旅游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发展前景广阔,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建设中长期规划,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努力实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具有自然山水特色的生态城市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仍然存在影响生态环境改善,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灾害
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三门峡市是干旱、暴雨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1.干旱
由于我市地理位置特殊,降雨在地区、时空分布上极为不衡,大面积、长时间干旱时有发生,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全市每年平均发生干旱1.8次,春旱发生最为频繁,初夏旱为次,再次为秋旱。
2.暴雨
暴雨是我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暴发,河水漫溢,冲毁农田,淹没村庄,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例如今年7.29支建煤矿淹井事件和卢氏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爆发事件主要就是暴雨天气造成的。我市暴雨年平均2-3次,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尤其以7月下旬到8月上旬较为明显。
3.冰雹
我市平均每年出现雹灾3.7次,冰雹出现月份在3-11月,其中4月降雹较为频繁,7月次之。我市冰雹危害区主要有3个:其一,灵宝市北部、陕县和湖滨区西部危害区;其二,卢氏县洛河上游危害区;其三,渑池县和义马市一带危害区。
(二)水土流失
根据河南省《2006年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46.9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74%。其中:年土壤侵蚀模数 1000~2500吨/平方公里的轻度侵蚀285.64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2.23 %;年土壤侵蚀模数2500~5000吨/平方公里的中度侵蚀201.33万亩,占36.8%;年土壤侵蚀模数>5000吨/平方公里的强度侵蚀60万亩,占10.97%。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相对集中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少、人口稠密的低山丘陵区,采矿作业较集中的地区,人为活动频繁的乡镇、居民点周围及道路两侧。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河流、水库淤积。湖滨区和灵宝市、陕县部分地区,属黄土沟壑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产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岩体断裂发育,易于解体,山高坡陡,黄土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抗侵蚀能力差。
(三)排污概况
根据河南省《2006年环境状况公报》,全市共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水6495.82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157.32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3338.5亿吨;工业废气排放982.45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16.51万吨,烟尘排放6.9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6.6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29.66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9.09万吨。
地表水污染较重,全市河流Ⅳ类水质以上河段占15.4%,其中劣Ⅴ类水质的河段达到30.8%;许多河道已丧失包括水生生物生境、农灌、景观等所有的生态功能,并威胁到附近的地下水水质,部分湿地面积萎缩;土壤污染的影响日渐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
第二章 林业现状
一、林业资源现状
据三门峡市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土地总面积1490.5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27.54万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91.65万亩,疏林地9.45万亩,灌木林地141.6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41.48万亩,苗圃地0.64万亩,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141.91万亩,辅助生产林地0.75万亩。森林覆盖率46.73%,居全省第一位。全市现有活立木蓄积量1832万立方米,湿地(不包括水稻田)面积73.55万亩。
二、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我市相继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以高速公路、沿黄滩涂及快速通道绿化为主的“三大”绿化工程,城郊防护林、外资项目造林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全面推进了生态建设步伐,森林资源得到持续增长,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林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科教兴林成效明显提高,各项林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我市林业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今后的林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以资源培育为中心,生态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退耕还林工程迈上新台阶。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六大林业工程之一,也是我市林业的重点工程。我市退耕还林总规划325.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4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81.5万亩。自2000年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57.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2.3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3.2万亩,封山育林11.7万亩),涉及全市6个县(市)区和开发区的62个乡镇、12.56万农户、43.2万人,共补助资金3.3亿元,兑现粮食14320万公斤,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