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利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强化放映队伍培训,建立流动影院,确保农村电影“2131”工程顺利实施,到201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4.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相结合,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借助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每个书屋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文化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在全市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长效机制,达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农村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目标,争取到2010年在全市建设近120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
5.职工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吸纳社会捐助、工会组织管理的要求,建设一批职工书屋。
(二)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中心城区建设具有时代性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立项启动鹰潭市文化艺术中心(含鹰潭市群艺馆、美术馆、群众文化骨干培训基地、会展中心等)的建设,按标准新建、改造一批县(市、区)图书馆、文化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职工文化设施的改造。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加大投入,促进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注意合理布局、综合利用。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火车站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要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广电、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实现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
二、加快文化艺术创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