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构筑人才高地,提升竞争实力。
企业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人才结构的调整。他们的经验是:首先,建立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留住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鼓励业务骨干多持股;对引进的人才配发期股,企业具有极大的向心力。其次,企业利用雄厚的资金和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方面的先发优势,大力吸引人才。
在人才使用上,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论资排辈,不搞任人唯亲,并实行末位淘汰制。
在一些民营建筑企业管理层中,还不乏一些退休的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国企老总等各种人才,他们做到“用好老人,聘好能人,带好新人”。正是人生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筑成了杭州、绍兴建筑企业的人才高地。
(五)积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现在,从建筑业协会到各建筑企业,正在着手实施各项措施,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天集团与大专院校的有关部门联手建立了研发基地和试验室等。宝业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建筑工业化试验室,可以开展结构、抗震、耐火、室内环境、门窗幕墙等各项实验检测。许多企业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
杭州、绍兴建筑业从“一把泥刀走天下”的原始积累到“背个皮包搞承包”的初步发展,从“大联合联营”的整体提高到“产权改革民营化”的快速发展,除了地域文化、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1994年,浙江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建筑业的决定》。在制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再次明确把建筑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金华、东阳等市政府规定,创鲁班奖的企业由政府主管部门奖给68万元。对获鲁班奖的项目经理授予市劳模,在农转非、子女入学、养老保险、奖金发放上特别优惠。
二、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关于做强做大问题。
做强做大是建筑企业发展的追求目标。从杭州、绍兴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认为一个企业,首先是做强,强是基础,是根本,是内功。大是量的增加,是规模扩张。如果主业不做强,就很难去做大。即使大了,到一定程度也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做强放在首位,加强管理,调整结构,拓展市场,品牌创优,资本运作,多元经营。
做强做大,搞规模扩张,靠企业之间的拼合是不行的,从杭州、绍兴建筑企业发展的经历来看,一定要按市场化原则运作,采用兼并、买断、参股、合作等方式效果较好。
做强做大,就要学会资本运作,学会融资。企业只用自己的钱,永远做不大。融资在于用好别人的钱,用好明天的钱。从杭州、绍兴建筑企业的发展来看,有7种方式可借鉴。一是增加注册资本,吸收股东投资。二是与银行建立良好诚信的合作关系,用好信贷资金。三是向内部职工融资。四是利用商业信用。五是利用留存收益,减少股东分配利润,未分配的利润即留存公益,用于企业发展。六是建立风险承包机制,收取风险抵押金。七是建立法人透支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