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项目管理,重点保证工业园区、城乡建设、教育等重大设施布局用地,严把企业投资额度、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关,集约利用土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开发,加大农村宅基地复垦,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积极推进节电节水节能工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管理,提高企业、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意识。积极发展新能源,扶持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倡导城镇生活垃圾分拣。
(二)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壮大升级
坚持“特色产业兴县”,利用好、发挥好民族优惠政策,立足于民族特色和生态优势,按照“提升一产、扩大二产、培育三产”的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升级,逐步建成具有畲乡特色的生态型经济体系。
1.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提升,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分类,落实好“茶、竹、菌、菜、药、花、果”七大特色产品布局,规划建设高、中、低山三个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把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主导产业的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作为结构调整的主线,通过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农业先进技术、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促进“以林富农”和绿色生态立县的良性互动。积极发展传统养殖和淡水养殖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农业“龙头工程”,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积极发展“茶、竹、菌、菜、药、花、果”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扶持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组织带动作用。加强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
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茶、竹、菌、菜、药、花、果”等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名茶之乡”、“厚朴之乡”、“浙南竹园”等区域品牌建设,实施惠明茶原产地保护,打响惠明茶、香菇、黑木耳、厚朴、高山蔬菜、蜜梨等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力和区域发展带动力。
2.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