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1)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食品检验检测资源。严格实验室资质管理,扩大检测项目,优化检验检测设备,加快检测能力建设,初步建立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现有的检测机构基础上逐年增加投入和设备,到2012年,建立起符合省级标准的县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满足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安全监管的需要。
(2)加大食品安全日常抽检力度,逐步扩大涵盖食品品种的抽验覆盖面。
专栏2 食品安全检测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加快建设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动态检测点。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 加强县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能力建设。
食品安全综合评价监测 加大食品安全评价性抽验力度,扩大监测覆盖面和监测品种。公众满意度调查从城区扩大到农村,年调查样本量为总人口的万分之六。
快速检测 逐步配备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有针对性地加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
3、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初步建立起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食品标准体系。
(1)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特别要加强我县特色食品、重点食品等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加强针对我县地域特点和特色食品的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力度。
(2)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推广。推广食品安全标准,使食品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形成一批技术标准化、操作规范化、产品品牌化的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专栏3 食品安全标准制订
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基本建立起具有本县特色的农产品、食品标准体系,组织制定全县优质农产品、特色食品的地方标准。鼓励和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制定本企业的产品标准。
标准化示范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到2012年,全县累计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达50 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5个。在特色优势农产品集中地,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与国家、国际标准对接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推广示范成果,扩大示范地域,发挥示范项目在农业标准化中的带动作用。
|
4、构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1)建设食品安全有关信息网络。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重点企业食品安全直报网络;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强的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建设食品安全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事件预警、应急处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会公众服务的网络协同工作系统。
(2)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制度。
专栏4 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
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 建立并完善县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体系。
电子监管 逐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电子监管网,实现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条件和产品质量电子监管。
食品安全信息中心 以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为基础,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综合分析和监测;对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评价和预警。
|
5、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
(1)形成县、乡、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县、重点乡镇两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和多部门共同协作的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加强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急监测、报告和预警体系、应急检测技术支撑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加强现场应急演练、现场处置食品安全业务培训,提升政府应急处置能力。高效、快捷、有序地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危害。
(2)形成和完善促进食品安全工作落实的系列机制。包括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机制、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
专栏5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反应与处理 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反应联动和事故报告网络平台,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做到突发事件早发现、早控制,快速反应,积极应对,有效防范。
食物中毒快速反应 建立餐饮业食物中毒举报投诉系统和餐饮业食物中毒快速反应处理系统,提高食物中毒处理和溯源能力。积极开展农村食物中毒防治工作,开展乡村厨师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全面推行“集体聚餐申报备案制度”。
食品加工、流通环节快速反应 建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突发事件应急快速反应处理系统。
|
6、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研究食品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及其严重性,以及危害发生的概率,并划分出食品的风险等级,其动态评估结果作为政府食品安全决策和管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