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有效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全县每年有计划地新造50公里的生物防火林带,并积极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使林区逐步形成生物防火林带和自然防火阻隔(河流、道路等)相结合的防火阻隔网络。经县林业局验收后,每公里生物防火林带补助1万元。
(五)加强森林灾害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监控能力
2009年首先在县林业总场(鹤溪分场)、上标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两个前端监控点和一个县级远程可视监控指挥中心。并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6-7月)。筹集资金,购置设备,现场踏看,选定架设点,制定建设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8-9月)。实施二个前端监控点和指挥中心建设。
第三阶段,调试运行阶段(2009年10月)。组织对设备进行调试,定期运行,保证系统运转正常。同时各乡镇(管理区)、国有林场要加强森林消防值班人员通讯、扑火队伍人员通讯、森林火险等级气象信息等网络系统建设。一旦发生森林火情,能达到打早、打了、打小的目标,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防护和扑救能力
要高度重视护林员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强化训练,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一是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请各乡镇(管理区)根据各行政村的规模大小、自然村数的多少,山林面积的大小等实际,认真审核把关,从长期在家的素质良好的人员中确定护林员,每个行政村配备护林员3-5名,名单上报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每个护林员年工资800元,县林业局和各乡镇(管理区)要制订具体的考核细则,对护林员实行绩效考核。二是加强扑救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调整充实县林业局机关森林消防队、县人武部民兵应急森林消防队和武警、消防景宁森林消防队等三支森林消防专业扑火队;各乡镇(管理区)、国有林场各组建一支以民兵应急小分队为主的20人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各行政村也要以长期在家的村民中精选人员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森林扑火队,并给每位队员配备一套扑火迷彩服、一双防火鞋。各扑火队伍要严格组织纪律,建立有事请假、排班值勤制度,一旦发生火警能够快速出击,确保打早、打小、打了。三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火灾,要立即组织以火灾发生地所在的村村民为主的扑救队伍,如果扑救力量不足,要及时组织邻近的村(乡镇)的扑火队伍进行支援。县林业局机关森林消防队、县人武部民兵应急森林消防队和武警、消防景宁森林消防队等森林消防专业扑火队要根据火灾形势需要再进行调遣。四要科学扑救,确保人员安全。要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严禁动用学生、老弱病残等人员扑救山火,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