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开展调查:
(一)地区人大、政协工委会议、主任会议、工委委员对有关行政执法行为要求调查处理的;
(二)上级或者同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建议、提案形式对有关行政执法行为要求调查处理的;
(三)上级或者同级政府法制机构、监察机关对有关行政执法行为要求进行调查处理的。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控告,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五)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在检查活动中发现的其他应当开展调查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追究机关在收到上级机关指示或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后,应立即开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上级机关或提议代表和委员。
行政执法过错追究机关在收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投诉、揭发、检举、控告材料后,应在十五日内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开展调查工作。经审查需要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应当开展调查。决定不开展调查的,如有明确的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应当告知不开展调查的理由。
第三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构成行政违纪、犯罪,依法被追究行政处分或刑事责任后,仍需要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依据有关机关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进行追究。未被追究刑事责任或未受到行政处分,但具有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按有关机关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进行追究。
第三十四条 开展调查工作应当由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的两名以上持有执法监督证的工作人员进行。
第三十五条 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调查,如实说明被调查的行政执法行为的有关情况。
第三十六条 负责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调查的工作人员可以向知情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进行调查。
第三十七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具体承办人员与行政执法过错行为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具有其他原因,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当事人在被调查处理期间有陈述权和申辩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作出追究决定前,应当听取行政执法机关及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三十九条 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客观公正。
第四十条 根据调查结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作出以下决定: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作出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二)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作出不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决定;
(三)经调查核实行政执法行为不存在过错的,作出没有行政执法过错的处理意见,并告知有关机关和人员;
(四)应由其他机关处理的,按程序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第四十一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作出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时,应当制作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追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行政执法机关或行政执法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事实和证据;
(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认定;
(四)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依据;
(五)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的处理决定;
(六)不服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处理决定的申诉途径、期限和方式;
(七)作出决定的机关和日期。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书必须加盖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二条 行政执法过错责任案件的当事人不服过错责任追究决定的,应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作出决定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机关申诉。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诉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查决定。
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有关情形的,可以依法向监察、人事部门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