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术素质
各采供血机构把人员培训作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除了参加国家、省内举办的各项培训外,各单位还坚持开展以质量为重点的各项业务培训,提高了业务技能,强化了全员质量安全意识。省血液中心、盐城、镇江等中心血站所有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拟任岗位职责相关文件的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质量体系实施过程中修改的文件都须经过充分有效的培训后才予以施行。淮安市中心血站注重培训实效,每一次培训都有评估记录。各采供血机构在加强全员培训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人才,鼓励员工在职学习深造等多种形式,努力改善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经不断努力,本周期采供血机构人员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都较上一周期有较大地改善。全省采供血机构现有从业人员185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10人,占总人数的73.8% ,接近了75%国家的要求;学历层次明显提高,现有博士1人、硕士18人、本科380人、大专632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职工总数的55.5%,比第三周期有所增加;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为86人,占卫技总数的6.1%,中级职称人数为558人,占卫技总数的39.6%,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血液安全提供了保障。
(三)强化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各采供血机构狠抓内部管理和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建立了以采供血全过程控制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一个办法、两个规范”颁布以来,各采供血机构认真对照规范要求,对原有的质量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常州在加强血站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将行业规范与自身管理需求相结合,把卫生部“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要求与血站原有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融合在一起,并根据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江苏省采供血机构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了符合本站实际的《常州市中心血站感染管理规范》和《常州市中心血站医疗废物管理规范》。盐城市中心血站在“一个办法、两个规范”颁布后,重新对体系文件进行了修订,在总的体系框架内,建立了实验室质量子体系,对献血服务、血液制备、血液库存管理、发放与运输等程序进行补充与完善,实行了血液批放行,使体系符合规范要求。许多采供血机构不但建立、完善新的质量体系,而且更加注重体系的有效运行。省血液中心建立中心主任负责的质量管理委员会,分管主任、质控科和业务科室审核员构成的三级质量管理网络。编写体系文件尽可能做到系统、规范、具体、实用,避免过高或不切实际流于形式。“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所做的”,建立了一个自我控制、自我协调、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持续提高的管理运行体系。镇江市中心血站为了确保管理评审和内审的及时、有效,避免质量体系的运行同采供血行政和业务的实际管理工作存在“两张皮”、“两条腿走路”的现象,成立了由质控科牵头、全体内审员参加的内审小组,内审员队伍实行淘汰制。内审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内审,发现问题由质控科牵头组织制定整改、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跟踪验证,并在每月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站长办公会上,由质控科负责人通报本月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和上月纠正、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站领导通过站长办公会和定期的管理评审,针对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明确目标和责任,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监控、测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质量体系持续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该站将质量体系与采供血实际工作融为一体,对血液质量与安全的管理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苏州市中心血站将质量管理从重结果向重因素、重过程、重环节转移,推出了把质量管理的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的质量管理理念。强化质量管理科的监控责任,坚持对各关键控制点进行每月一次的动态监督检查,并邀请辖区内基层血站的业务骨干作为内审员每年参加中心血站的内审,帮助中心血站发现问题,寻找隐患,促进了血站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扬州、盐城、镇江等中心血站还将质量体系覆盖各采供血点,实行统一标准、分区采血、集中检测、集中制备、平衡供血。各县(市)分站的耗材由中心血站统一配送,业务、质量管理由中心血站统一进行。这些,从制度上保证了体系的完整和有效运行。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