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60%,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22%;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力争达到25%以上;
5.全市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0个,其中石油化工、煤及煤化工、食品加工分别过400亿元;过60亿元的工业园区10个,其中,过100亿元的3个,过300亿元的2个;
6.全市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综合经济实力居国内同行业前三位的排头兵企业30个;对地方贡献过2000万元企业30个,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100个。
7.中国名牌达到2-3个,山东名牌达到6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4个,省著名商标80件以上。
8.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
三、突出重点,强化投入,大力实施“新特优工程”
围绕实施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抓住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追踪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发展。
(一)围绕“新”,以实现“三创、两低、一高”(技术创新、质量创优、生产创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培育“五型企业”。
1.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在现有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基础上,立足于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专利技术的企业,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加大研究开发有市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通过建立国家或省级技术中心,引导高校、科研单位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把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与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我市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创新型企业达到50户以上。
2.大力培育节约型企业。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搞好节约型企业建设。继续开展“比算强”对标节能活动。重点抓好42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改造,加快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能型增长方式,到“十一五”末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单耗指标都要达到省行业标准,其中有100户重点耗能企业力争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