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立足市情、实事求是,完善法制、体制、机制,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社会参与,重点解决应对特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汉中建设、实现经济突破发展。
(二)建设目标
到2010年,初步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满足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的需要。
1.完成五大应急体系建设。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公共报警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
2.完成八大应急机制建设。包括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处置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调查评估机制等。
3.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和指挥系统、应急救援队伍、物资保障能力、紧急运输保障系统、通信保障系统、恢复重建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培训与演练体系、应急管理示范项目等应急管理基础项目建设。
三、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密度,改进技术和手段,加强隐患动态排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解决预警信息发布瓶颈问题。
1.开展风险隐患调查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数据库。排查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完成市级1︰10万灾害风险图,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重点进行略阳、宁强、镇巴等县地质环境调查,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隐患动态管理。完成汉江、嘉陵江等河流重点堤防、中型水库及重点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图编制与小型水库病险隐患调查。加强森林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火险隐患数据库,编制森林火险区域分布图。
--建立和完善事故灾难风险隐患数据库。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重点放射源和环境敏感资源的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
--建立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全市传染病菌、毒种、放射源、餐具出租户等管理数据库,建设重点放射源监控系统。
2.完善监测网络系统
--建立市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地震、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扩充完善气象、水文、防汛、地震、地质灾害、环保等监测站网,增加监测点密度。依托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加强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动态掌握全市雨情、水情、旱情等信息。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系统建设。在已经建设93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今后两年将增建141个,构建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及预警系统、突发事件及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设汉中地震预警紧急处置基础平台。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和专业骨干监测网,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运行体系,新建和完善20个专业骨干监测点。
--逐步完善全市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林火瞭望监测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加强扑火机具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级扑火物资储备库,全面提高控制和扑救大火的能力。全市非煤矿山装备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对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和剧毒溶剂等危险化学品储存及运输企业,建立实时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