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气象、防汛、水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非煤矿山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得到加强,监测网络日趋完善。公安指挥和监控系统工程建成,实现了对复杂场所、重点部位、道路交通等动态监控。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健全,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3%,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达到2841名。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
(二)薄弱环节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县区政府及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有效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职能,也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二是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多方协同处置突发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亟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三是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搜救遇险人员的能力亟待增强,志愿者等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薄弱。
四是物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
五是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监测手段相对滞后,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亟需加强。
六是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应急科技整体水平不高,推广先进应急技术专业人才匮乏。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置、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标准规范。
七是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应急科普宣教相对滞后,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亟待加强应急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
(三)面临形势
自然灾害方面。我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南北气候兼有,属自然灾害多发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雪灾等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日趋严重,历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大。汉江、嘉陵江等流域暴雨洪涝灾害呈上升趋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有害生物对局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加重。
事故灾难方面。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仍居高不下。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灾事故仍处在多发的高风险时期。危险化学品、矿山企业尾矿库等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仍然较多。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鼠疫、霍乱等重大传染病流行风险增加,传染病传入和传出的机率增大。全市疾控机构检测设备老化、专业人员不足,导致公共卫生事件定性周期过长,事件控制难度加大。突发动物疫情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性。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市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冲突错综复杂。刑事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群体性事件隐蔽而复杂,越级访、群体访、重复访不同程度存在。影响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