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鹤壁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鹤壁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 总 论



  1.1规划目的
  进一步掌握全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切实推动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后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项工作奠定基础,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
  1.2规划编制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重点深入的原则,重点突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与流域污染控制相协调的原则;公众参与的原则。
  1.3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0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1.4规划范围
  我市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由于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地域广阔,且涉及其他省市范围,因此规划只对鹤壁市辖区内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及部分准保护区内的污染源及人类活动、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查、评价和规划。
  1.5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2006-2010年):全部取缔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成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
  中期目标(2011-2015年):对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落实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水源地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远期目标(2016-2020年):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及水源水质明显改善,稳定达标。

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地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
  我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3°59′-114°45′,北纬35°26′-36°53′。北与安阳为邻,南与新乡接壤。全市区域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69公里,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
  2.1.2自然环境状况
  2.1.2.1地质地貌
  全市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泊洼四类。其中山地集中在太行山东麓低山地带,海拔高度一般在450-200米,约33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2%;丘陵集中在太行山东麓山地与东部平原交接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一般为200-100米,约64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6%;平原集中在淇河平原、卫河平原和黄河平原,海拔高度一般为100-56米,约115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2.8%;泊洼地集中在淇县良相滞洪区,约5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
  2.1.2.2气候特征
  属于北温带大陆干旱性气候,主要特征为春季温暖多风,夏季水热同济,秋季湿润高爽,冬季寒冷少雪。由于地处太行山东麓山脚,呈南北分布,气候、气象变化受山体影响明显,根据气象站1958年以来的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气温最高15.3℃,最低13.1℃,极限值最高42.3℃,最低-15.5℃。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43%,最大年降雨量为1394.1毫米,最小年降雨量为266.6毫米,年平均降雨量为679.8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蒸发量年最大为2695毫米,最小为1859.3毫米,年平均为2264.1毫米。8月至来年2月多为北风,频率为15.1%,最大风速23米/秒,3月至7月多南风,频率为15.2%,最大风速14米/秒,平均风速3.4米/秒。
  2.1.2.3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2.62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是以井的形式实现的。西部山区地下水、山丘地带主要是基岩型裂隙、岩溶水,因受地貌及地质构造条件的影响,水位埋深达40-100米,且分布不均匀,开采较困难。丘陵区地下水主要含水层为第三系的砂岩、砾岩,地下水埋深20-80米之间,且水质较好。平原地带主要是松散层的孔隙水,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为5-20米,开采较方便,本市开采的地下水主要是浅层水。
  近几年,由于干旱少雨,地表水短缺,加强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实际开采量长期大于允许开采量的有浚县、淇县、淇滨区,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多个地下漏斗,其中浚县境内地下水位下降面积较大。
  2.1.2.4地表水
  境内河流主要有卫河、淇河、羑河、汤河和共产主义渠。共有大型水库1座,即盘石头水库,总库容6.08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4座,塘坝65座,总蓄水量723万立方米。地表水平均资源量为2.88亿立方米。
  2.1.2.4.1河流
  2.1.2.4.1.1淇河系卫河水系,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经辉县市、林州市入我市,过新区南、淇县、浚县于淇门入卫河,全长161.5公里。在我市境内79公里,流域面积499.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10.8立方米/秒。许沟以上段多为裸露的碳酸盐岩,与岩溶地下水有着密切的互补关系。淇河水质常年处于II类以上。淇河盘石头水库、寒波洞分别为市区第一、第三水厂饮用水水源地,提供全市几十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2.1.2.4.1.2卫河发源于博爱县皂南和辉县市苏村的百泉,全长416公里,由新乡市流入我市。在我市境内79.5公里,流域面积961.4平方公里。年过境水总量6.15亿立方米,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多年平均流量为33.1立方米/秒。卫河污染严重,污染沿岸浅层地下水,给沿岸百姓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2.1.2.4.1.3汤河发源于鹤山区孙圣沟,在我市境内长度约21公里,流域面积184.4平方公里,至内黄县元村入卫河。目前上游无自然水源,现为鹤壁市纳污沟,我市老市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汇入其中。枯水期流量为1.4立方米/秒。
  2.1.2.4.1.4羑河发源于鹤山区石碑头村,在我市境内21公里,流域面积66.9平方公里,在山城区罗庄进入汤阴境内。枯水期流量一般为0.3立方米/秒。
  2.2集中供水水源地现状
  集中供水由鹤壁水务集团公司负责,下设1个原水厂(鹤壁市第二水厂,位于鹤壁集)和2个制水厂(鹤壁市第一水厂和第三水厂,分别位于山城区和淇滨区)。全市集中供水总量2715.04万立方米/年。基本情况如下:
  鹤壁市第一水厂位于山城区,水源类型为地表水。2007年5月前饮用水水源地为淇河林州黄花营,水源地中心坐标为东经114°00′02″、北纬35°50′05″,系通过工农渠将淇河水引到水厂。设计取水量3650万立方米/年,2007年实际取水量1530万立方米。
  盘石头水库已于2007年5月蓄水,投入使用后黄花营已成为淹没区,第一水厂水源地取水口向下游移至盘石头水库大坝内。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3′19″、北纬35°50′38″,海拔高度281米。
  鹤壁市第二水厂位于鹤山区,水源类型为地下水,水源地鹤壁集井,有深水井2眼,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8′47″、北纬35°58′27″和东经114°08′47″、北纬35°58′29″,地表海拔高度273米,井深分别为450米和500米,两井相距60米,开采奥陶、寒武系碳酸岩溶地下水和碳酸岩裂隙地下水,水质类型为碳酸盐--重碳酸盐水。设计取水量144万立方米/年,2007年实际取水量67万立方米。
  鹤壁市第三水厂位于淇滨区,水源类型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位于淇滨区金山办事处寒波洞,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3′01″,北纬35°45′27″,地表海拔高度108米。水源地1996年3月建成,采用泵提方式通过暗管将淇河水引入水厂水池。设计取水量1825万立方米/年,2007年实际取水量702万立方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