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高农业集约化科技水平。积极整合现代农业科技资源,引导带动加工、流通、贮运、服务等资源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肥、省力等精准农业技术,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服务模式,培养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开展土壤保育和保护性耕作等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
(六)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支撑。根据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符合现代节水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和模式,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节流与开源的思路,开展不同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高效利用研究,重点推进引黄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微灌节水、山区雨水积蓄利用和旱作节水补灌技术的集成创新。引进开发节水灌溉设备,扩大配套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七)加强生态建设科技支撑。围绕灌区土地盐渍化,中部干旱带土地沙化和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依托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六个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国家防沙治沙省域示范区建设等,开展生态建设规划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农业开发技术体系、动态监测体系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特色经济林品种培育与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南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集成创新,培育以草畜和中药材为主的生态产业,实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沿黄湿地保护和灌区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保障绿洲农业生态安全。
(八)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按照建立我国西部现代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要求,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为重点,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建设一批资质达标、布局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尽快形成检测内容广、范围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安全隐患源头控制技术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应用农产品质量快速、简便检测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与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
三、加快农村民生科技进步
(九)提高农村康居与清洁社区技术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农村社区规划和抗震、节能、低成本、生态型民居建设及农村绿化技术集成示范,建立试验示范性农村社区,加快实用性、配套性技术和设备的集成优化;积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水质检测、水源性疾病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开发和应用,开展高氟水处理技术和实用设备产业化示范推广;开展适合农村当地生活条件的卫生厕所建设与推广,开展中部干旱带农村用水清洁净化技术、设备研发及示范推广。
(十)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技术保障水平。广泛开展农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大力推广农村适宜卫生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重视中医、回族医药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研发,加快培育回族医药产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装备、技术研发和推广,形成一批适宜农村急救和自救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