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构建以县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落实好乡村医生报酬,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对全省低保、五保对象和边境行政村农村居民个人缴纳的参合资金给予全额补助,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药品监管,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加大农村传染病、地方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力度。大力扶持农村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推进“少生快富”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省级财政补助力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到先保后征。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重视双拥优抚工作,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小额人身保险业务,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以养老为主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活动。
(五)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场)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到2010年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通一条硬化路;到2020年基本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进一步改善通乡公路路网结构,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强化水资源保护,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5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从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大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经营设施和网点建设,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消费。加快中小水电发展和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好农村无电人口供电和乡村电价偏高问题。大力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困难群体给予补助,促进在农村开展节能改造,建立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六)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着力做好气象、地质、地震、洪旱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落实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措施。建立和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建立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强化对防灾减灾的决策指挥和灾情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大范围干旱、局部或区域致灾暴雨、大风冰雹、低温冷害和森林火灾、农作物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做好农村消防工作,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学校危房改造,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强化农村安全生产管理,依法推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落实政府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积极发挥气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
(七)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增强基层干部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做好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妥善解决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新型农村警务机制,逐步实行一区一警,实行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避免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深入开展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边疆民族宗教维稳工作,推进反邪教宣传阵地建设,加强与民族宗教分裂势力和国外敌对势力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