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问题
1现有的社会组织与无锡经济社会的发展仍不相适应。截止2007年底,全市登记的2152个社会组织中,经济总值达8亿多,从业人员1.5万人。从国际上看,非营利部门的经济活动一般占到GDP的5%-10%,吸纳就业人数约占服务人口的10%。目前,从全国来看这二项指标分别为0.3%和1.2%,我市这二项指标为0.2%和1.7%,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2社会组织人才缺乏,收入来源少。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年龄偏大、资金缺乏的问题,制约着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还难以吸引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的优秀人才,社会组织整体素质还待进一步提高。
3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如我市工商类行业协会1/3发展势头较好,1/3处在维持状态,1/3则难以为继。在我市800多个民办非企业中,主要集中在教育、民政、劳动、卫生、文化、经济等领域,而法律服务类、心理咨询类、环保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偏少。
4社会组织政策扶持不到位。特别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缺少政策扶持;在民办与公办之间,存在着同业不同政策的现象。
二、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一)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组织放到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进行,社会组织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市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生产总值已实现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十强城市行列。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当好、三争创”的发展目标,必将促进社会事业投入加大,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我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大部门体制下的“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政府逐步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微观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将逐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如部分行业管理、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微观职能势必逐步转移给社会组织。政府的主要工作更多的转向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无锡市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行动纲要》中,对我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实现管办分离,鼓励社会组织兴办公益事业,为社会组织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