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谋划,持续增收。从2008 年起,连续用三年的时间,分别向时间和空间各挖掘30万亩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一是做时间文章,每年秋冬种面积扩大10万亩,3年新增30万亩,新增收入3亿元;二是做空间文章,每年扩大间套种面积10万亩,三年新增30万亩,新增收入3亿元。两项共新增收入6亿元,三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20元以上。
(二)优化结构,科教兴农。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全,人全我转”的思路,调整秋冬种品种结构,实行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合理安排种植茬口,努力形成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品种齐全、特色鲜明的生产格局;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供应稳定的外向型秋冬种农产品生产基地集群。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我市秋冬种生产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注重提纯复壮本地良种与引进繁育、推广外地新品种相结合,加快秋冬种的良种更新换代步伐,使秋冬种品种以新、优、特取胜。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积极推广应用农作物间套种、“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栽培、瓜果套袋、无公害生产等技术,提高秋冬种生产水平。大力引导农民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扩大生物防治病虫害面积。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提高农产品的卫生安全合格率,确保秋冬种农产品市场供应质量安全。
(三)瞄准市场,重点发展。一是承接产业基地的转移。抓好粤港澳和“泛珠”东菜西移的承接工作,把我市建设成为粤港澳和“泛珠”地区的“菜篮子”生产基地。组织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及行业协会前往粤港澳三地进行宣传推介,加强与三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合作。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以及粤港澳地区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前来我市投资,开发种植秋冬种农作物或建立农产品加工运销等企业。三是建立高产优质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每年建设一批千亩以上的高产优质的蔬菜、食用菌、马铃薯、花卉等生产示范基地。
(四)产销对接,货畅其流。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一批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形成布局合理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订单农业形式,建设优势秋冬种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推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包装和商标注册、树立名牌战略。二是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快培育专业协会。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种协会、中介组织及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市场准入、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为大型经销企业开展秋冬种产品购销业务提供保障和支持。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