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推进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分市场建设,强化镇村劳动保障“一站式”服务场所建设,健全村级劳务公司,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培训,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重点开展针对农村劳动者的引导培训、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就业创业技能。制定面向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培训政策。加强就业工作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与管理制度,加强对被征地农民和“三集中、两置换”农民的就业管理,全面推行就业登记实名制,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登记失业率”。完善并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维权,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各险种间转换衔接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建立健全一体化、多层次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接轨后的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重点完善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的制度,实行同标准享受、同办法管理。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重点加强个体工商户、非企业组织、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已实行“三集中、两置换”农民的参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探索农村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3、健全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灾民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为重要内容,与住房、教育、司法等救助衔接配套,系统完善、制度健全、运行高效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区开展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加快低保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加快建立市及县统筹、垂直管理为主的城乡医疗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供养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生活保障制度。
(六)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全面推进生态马鞍山建设,城乡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育得到切实加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保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进一步转变,基本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城乡一体的环境建设体系总体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围绕上述任务,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1、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环境监管,建立饮用水源预警预测机制,保障饮水安全。实施区域水环境整治,启动大公圩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增强水体生态修复能力。推进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卫星城和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处理长效管理机制。
2、深化乡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生产单位,实行限期治理。加强污染源头控制,对不符合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项目,要逐步进行调整。严格环境准入,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完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促进农村节约发展。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水产生态养殖、立体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作物专用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引导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循环农业。实施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工程,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减少农业面源及点源污染。推进秸秆固化和汽化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