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合理布局。根据我省石灰石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合理对水泥产业进行综合布局,在石灰石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布局大型熟料生产基地,在市场容量大,缺乏石灰石资源的地区重点布局大型粉磨站,限制水泥企业在城镇集中区和风景旅游区的发展。逐步控制石灰石资源消耗速度,加大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力度,减轻环境负担,改善水泥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加大水泥粉尘治理力度,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4.扶优扶强。着力培育区域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全省水泥工业调整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经过努力,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
1.水泥总量。全省水泥产量预期由2007年5557万吨增加到2010年77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8%,2015年达到11000万吨左右,基本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幅同步。水泥产能预期2010年达到84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6%;水泥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5亿元,水泥实物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000吨/人·年;到2015年,全省水泥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50亿元,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25亿元。
2.技术装备。力争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由2007年28%提高到2010年70%以上,2015年提高到95%以上。
3.企业结构。积极推进水泥生产企业兼并重组,逐步减少商品水泥生产企业特别是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个数,使全省水泥企业数量由目前380多家减少到150家左右,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60万吨以上。重点培育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集团2~4家,600~1000万吨的水泥企业集团2~3家。
4.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依据2008年6月发布的《水泥工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及统计方法》(DB43/399-2008)规范水泥企业生产,水泥企业生产必须达到标准规定的现有和新建水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新型干法窑企业熟料标准煤耗112公斤/吨,机立窑企业熟料标准煤耗125公斤/吨;新型干法窑水泥综合电耗90千瓦时/吨,机立窑水泥综合电耗75千瓦时/吨。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设施,采用余热发电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到80%以上,水泥产品单位综合能耗下降10%。年利用工业废渣(包括粉煤灰、高炉矿渣等)总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水泥企业矿山复垦率达到70%以上。散装水泥供应量达50%。
5.环境保护。全省水泥企业粉尘排放大幅度减少,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即窑系统粉尘排放浓度小于50mg/N立方米,粉磨、包装系统粉尘排放浓度小于30mg/N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浓度≤200mg/N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浓度≤800mg/N立方米。
(四)发展重点
1. 在技术上,以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主,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站,加速淘汰机立窑及其他落后生产工艺;
2. 在品种上,逐渐过渡以42.5级水泥为主,争取在2010年42.5级水泥达到35%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例达到70%以上;积极开发特种水泥新品种。
3. 在布局上,严格按照规划布点的项目重点建设好已开工的大型水泥生产线项目,加快已核准和规划项目的建设;
4.在规模上,支持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在我省的兼并重组和建设发展,支持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海螺集团、华新集团和本土企业金大地建材公司、益阳东方水泥公司的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5.鼓励利用工业废弃物作为原燃材料生产水泥;鼓励采用各种节能降耗技术;支持水泥企业采取改善环境,利用低品位原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6.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水泥深加工产品。
四、我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整体布局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省重点开发长株潭及一点一线地区、各市州县所在地、各类开发区和资源丰富区域,将其逐步建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一点一线地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GDP占全省总量达到70%,其中长株潭GDP占全省总量达到40%以上。根据我省资源分布特点和市场情况,考虑能源、环境容量等配套条件,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提出我省水泥工业地区布局如下:
1.长株潭地区。本地区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也是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场需求旺盛但对环境要求较高。
该地区人口2007年末1326万,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400万左右,GDP增幅按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40%计算,达4194亿元,根据GDP与水泥对应关系(见表三~表八,下同),预计水泥需求为2560万吨左右。
2007年末长、株、潭三市有水泥生产企业93家,水泥生产能力2086万吨,生产水泥1596.97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28.73%,人均水泥已超过1000公斤,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现已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9条,熟料产能679万吨/年;在建生产线6条,熟料产能822万吨/年;已核准和规划建设的生产线3条,熟料产能465万吨/年;该地区共计布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8条, 熟料产能1965万吨/年,水泥产能2555万吨/年, 基本满足该地区水泥需求, 该地区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水泥粉磨站,但不宜再新布点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目前该地区有近76家机立窑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约840万吨,立窑所占比例较大,应在2010年率先淘汰全部机立窑生产线。
2.湘北地区。该地区包括常德、岳阳、益阳、张家界市。
该地区人口2007年末1675万,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700万左右,GDP达2659亿元,预计水泥需求为1500万吨左右。
2007年末本地区有水泥企业94家,产能约1338万吨,生产水泥1324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23.83%,人均水泥823公斤,已建成新型干法线水泥生产线3条,熟料产能146万吨/年;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条,熟料产能698万吨/年;已核准或规划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条,熟料产能543万吨/年;该地区共计布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3条, 熟料产能1386万吨/年,水泥产能1800万吨/年。 常德、张家界两市基本可满足本地区水泥需求,不宜再新布点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岳阳及洞庭湖区是我省石灰石缺乏地区,水泥工业不发达,应在石灰石资源有保证的前提下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在洞庭湖区无石灰石资源的县区合理布局粉磨站。益阳市可在石灰石资源丰富,靠近岳阳市场的地区合理布局水泥熟料生产线。目前该地区机立窑生产能力有1063万吨,市级政府部门应该尽快提出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
3.湘中地区。本区包括娄底、衡阳、邵阳市。该区有“三纵五横”的交通枢纽优势,应依托洛湛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推动沿线地区资源深度开发,发展特色经济,改造提升建筑材料产业,使资源产业发展有质的突破,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带。
该地区人口2007年末1895万,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950万左右,GDP达2029亿元,预计水泥需求为1600万吨左右。
2007年末该地区共有水泥企业94家,产能约1776万吨,生产水泥1061万吨,人均水泥563公斤,低于全省水平,已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条,熟料产能434万吨/年;在建生产线3条,熟料产能465万吨/年;已核准或规划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条,熟料产能853万吨/年;该地区共计布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4条, 熟料产能1752万吨/年,水泥产能2277万吨/年。该地区目前仍有机立窑生产能力933万吨,布局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都能建成投产,水泥产能将严重过剩,其中娄底、邵阳尤为严重,不宜再布点建设新线。邵阳市周边布点新线过密,应在三个已核准项目中选择建设1~2条生产线,同时加大该地区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该地区衡阳市大型的石灰石矿山资源缺乏,应加大找矿、勘探力度,在石灰石资源有保证的前提下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合理布局粉磨站。
4.湘南地区。本区包括郴州、永州市。该区有毗邻粤、桂、港、澳的地理优势,是我省的南大门,可全方位参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也有连接西南地区“西部大开发”的优势。
该地区人口2007年末1047万,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080万左右,GDP达1347亿元,预计水泥需求为1000万吨左右。
2007年末该地区共有水泥企业60家,产能约1148万吨,生产水泥998万吨,人均水泥953公斤。已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条,熟料产能278万吨/年,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条,熟料产能589万吨/年;已核准或规划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7条,熟料产能853万吨/年;该地区共计布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条, 熟料产能1721万吨/年,水泥产能2237万吨/年。该地区规划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较多,应加快落实资金和项目实施进度。目前该地区机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应加大淘汰力度,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