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应急体系建设内容,帮助基层建设与其任务相适应的应急队伍、应急设施,增加必要的物资储备。要组织乡(镇)、街道的警务、卫生、动植物防疫等部门和民兵和预备役人员,组建基层政府综合应急队伍;指导村(居)委会组织物业保安、群众积极分子和辖区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的专业人员,成立基层信息员、安全员、志愿者队伍和卫生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治安巡防、义务消防、森林消防等半专业应急队伍;依托大型企业或企业协会,建立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努力提高基层应急设施水平,做好农村卫生院(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民居防震防洪、村寨防火、重点林区防火带建设,加强城市社区的电子监控网络、消防系统和卫生环卫设施建设,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监控和抢险救援设施建设,提高学校的食堂、宿舍、厕所的卫生水平和校舍安全水平。充分利用农村学校、村公所和城市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合理规划,拓展功能,改造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
(五)完善基层应急管理配套政策。要制定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在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完善财政对基层应急管理的保障政策,逐步加大对基层应急管理经费和建设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基层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基层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建立有偿征用制度,落实征用补偿政策,扩大应急物资、装备的来源,规范征用手续;建立基层应急管理奖惩制度,调动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保险、抚恤政策,解决基层抢险救援人员的后顾之忧;完善企业自建、共建专业应急队伍有偿社会化服务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专业应急队伍发挥更大作用;制定应急志愿者管理办法,鼓励和规范社会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积极引导,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基层组织和单位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协助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引导基层组织和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重点做好群众发动、监测预防、信息报告、先期处置等工作。
(一)广泛发动群众,落实应急预案。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各级各类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发挥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
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群众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广泛举办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增强群众防灾避险的应急能力。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发挥群众专长,组建治安巡防队伍、基层信息员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参与风险监控、隐患治理、宣传教育、训练演练、先期处置等各方面工作,最终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