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确目标,把握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部署,依靠群众、立足基层、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监测预防和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水平显著提高。
三、抓住重点,明确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各级各部门深入扎实地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必须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要任务。
(一)建立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组织体系、落实工作责任,是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体制要求,建立乡(镇)、街道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将应急管理纳入村民、居民自治管理内容,在村(居)委会中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健全学校、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法人或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基层单位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要全面落实各级各单位负责人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并公布于众。
(二)排查基层风险隐患。全面排查、登记和治理基层的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是基层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各市、县(市、区)要制订排查工作计划,安排经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组织、指导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排查、评估基层的风险隐患;各部门特别是自治区相关职能部门要编制科学统一的风险隐患分级标准和排查技术规范,科学分类和详细登记发现的风险隐患,建立排查档案;要加大隐患治理力度,解决严重威胁群众安全的重大隐患,对暂难以治理的隐患,要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同时要利用排查过程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工作,让群众掌握辨别风险隐患的方法和防灾避险应急知识,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帮助完善基层应急预案。完善基层应急预案是基层应急管理的重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避险、早处置为原则,帮助基层编制、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基层应急预案要突出针对性,明确基层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危害情况;要突出重点,侧重于监测监控、信息传递、转移避险、先期处置等基层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不切合基层实际的要求;要突出可操作性,做到责任、措施明确到人,程序、环节简明科学;要通俗易懂,做到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易于群众理解和使用。同时,还要做好与政府相应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积极组织基层应急预案演练活动。自治区教育、公安、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卫生、林业、水产畜牧兽医、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要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和下发基层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加大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