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煤炭工业发展行动计划(2008年-2012年)的通知
(云政办发〔2008〕224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煤炭是云南省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煤炭工业是关系我省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为推进我省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云南煤矿安全局、省煤炭工业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编写了《云南省煤炭工业发展2008年-2012年行动计划》,作为2008年-2012年云南煤炭工业发展的行动指南。这对于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推进我省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云南省煤炭工业发展行动计划(2008年-2012年)
第一章 云南省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一、全省煤炭资源状况
(一)煤炭资源现状
1.煤炭资源总量
云南省煤炭资源总量为691亿吨。截至2006年底,全省探明煤炭资源量为277.16亿吨,预测资源量为413.84亿吨。全省煤炭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1位,已提交的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9位,在南方各省区市中仅次于贵州,居第2位。褐煤资源量仅次于内蒙,居全国第2位。全省保有资源储量267.89亿吨,其中保有基础储量73.57亿吨,保有资源量194.32亿吨。
表1.1 2006年云南省保有煤炭资源按行政区统计汇总表(略)
根据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对全省煤层气资源的研究评价,预测我省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4240.88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35%。
2.资源分类及品质情况
全省保有资源储量267.89亿吨。
按照储量级别分:保有基础储量73.57亿吨,保有资源量194.32亿吨。
按勘探阶段分:保有勘探资源储量95.68亿吨,占35.72%;保有详查资源储量89.95亿吨,占33.58%;保有普查资源储量82.26亿吨,占30.70%。
按煤类分:褐煤152.24亿吨,占56.83%;烟煤62.74亿吨,占23.42%;无烟煤52.91亿吨,占19.75%。
按煤质分:中、高硫煤多,硫分大于2%的资源储量约为122.16亿吨,占45.6%。中、高灰分煤多,灰分大于20%的中高灰煤约为194.49亿吨,占72.6%。
按地区分:曲靖市99.04亿吨,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36.97%;昭通市94.49亿吨,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35.27%;红河州41.88亿吨,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15.64%。其余13个州市32.48亿吨,占全省资源储量的12.12%。
(二)资源特征及综合评价
1.保有资源储量中煤类齐全但不平衡,褐煤所占的比例较大(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近60%),其它煤种所占比例较低。大量低品质褐煤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储量相对较少煤类的合理利用应作为开发重点。
2.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衡。云南省16个州市均有煤炭资源分布,全省128个县(市、区)中有115个县境内有煤炭资源。东多西少,曲靖、昭通、红河3个东部州市保有资源储量占全省的88%。
3.经济储量较少。经济性较好的基础储量只有73.57亿吨,仅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27.46%;资源量为194.32亿吨,占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的72.54%。
4.地质构造复杂,矿区规模小,且多以分散的中、小型矿区、薄至中厚煤层为主,矿井开发规模受限制。除富源老厂、昭通褐煤矿区、开远小龙潭褐煤矿区、镇雄-威信无烟煤矿区等少数几个矿区外,其余矿区均不具备建设大型矿井的条件。
5.勘探程度不平衡,总体上煤田地质工作程度低。截至2006年底,保有勘探资源储量仅占保有资源储量的35.72%,勘察程度较低的详查和普查资源储量占64.28%,可供设计和建设的勘探资源储量较少。
6.资源配置不合理,小矿占用大资源的问题较为突出。
综上所述,云南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煤类齐全但不平衡,且资源储量地理分布不均。矿区构造类型多样,矿床规模小,适宜建大中型煤矿的矿区很少。经济的基础储量少,高硫、中高灰煤偏多。勘察程度低,地质工作滞后,地质勘查任务艰巨。
二、煤炭开发利用现状
(一)煤矿布局及生产力情况
1.总体情况
我省现有煤炭生产的布局是“二块一片”,“二块”中的“一块”以云南煤化工集团公司下属矿井构成,主要由原省煤炭工业局所属的9个煤矿组成;另“一块”以省监狱管理局所属的煤矿构成,以小龙潭矿务局、凤鸣村、陆东煤矿为主;“一片”以地县及乡镇煤矿为主构成。
截至2007年底,全省持证矿井共有1368个井(坑),核定能力6791万吨/年。与“十五”末的1691个、生产能力6500万吨/年相比,矿井数量减少323个井(坑)、矿井生产能力增加了291万吨/年。
2.分类情况
①按区域布局分
曲靖市有煤矿515个井(坑),生产能力2965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37.80%、43.66%;红河州有煤矿80个井(坑),生产能力900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5.85%、13.25%;昭通市有煤矿302个井(坑),生产能力1056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22.08%、15.55%;大理州有煤矿147个井(坑),生产能力402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10.75%、5.92%;丽江市有煤矿127个井(坑),生产能力451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9.28%、6.64%;楚雄州有煤矿46个井(坑),生产能力205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3.36%、3.02%;文山州有煤矿18个井(坑),生产能力109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1.32%、1.61%;其余煤矿133个井(坑),分布在我省其他8个州市,生产能力703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9.72%、10.35%。
②按所有制分
省属国有煤矿14个井(坑),生产能力411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1.02%、6.05%;省监狱管理局所属煤矿8个井(坑),生产能力684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0.58%、10.07%;地方乡镇煤矿1346个井(坑),生产能力5696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98.40%、83.88%。
③按井型划分
大型煤矿1个、即小龙潭矿务局布沼坝露天矿,生产能力450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0.07%、6.62%;中型煤矿6个井(坑),生产能力430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0.44%、6.33%;小型煤矿1361个井(坑),生产能力5911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99.49%、87.04%。其中,3万吨/年及其以下煤矿574个井(坑),生产能力1502万吨/年,分别占全省矿井总数和生产能力的41.96%、22.12%。
3.煤矿建设项目情况
截至2007年底,全省煤矿建设项目207个,设计生产能力4562万吨/年,建成后,将新增能力3212万吨/年。其中,新建煤矿88个井(坑),设计生产能力1545万吨/年;改扩建煤矿119个井(坑),设计生产能力由现有的1350万吨/年增加到3017万吨/年,新增能力1667万吨/年。
(二)“十一五”头2年煤炭生产情况
1.原煤产量
2006年全省原煤产量为7339.08万吨,比上年的6462.14万吨增加了876.94万吨,增长13.57%;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为7755.19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16.11万吨,增长5.67%。
原煤产量分类情况:
①按煤种分
2006年全省生产烟煤3911.65万吨、无烟煤2004.49万吨、褐煤1422.94万吨,分别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53.30%、27.31%、19.39%。2007年全省生产烟煤4032.70万吨、无烟煤1626.59万吨、褐煤2093.90万吨,分别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52.00%、20.97%、27.03%。
②按所有制分
2006年国有煤矿产量1639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22.33%;乡镇煤矿产量5700.08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77.67%。2007年国有煤矿产量1867.16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24.08%,乡镇煤矿产量5888.03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75.92%。
③按煤矿类别分
2006年露天煤矿产量1668.21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22.73%;井工矿产量5670.87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77.27%。2007年露天煤矿产量1637.16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21.11%;井工矿产量6117.93万吨,占全省原煤总产量的78.89%。
2.精煤产量
2006年全省精煤产量为687.43万吨,比上年的550.80万吨增加了136.63万吨,增长24.81%。其中:云南煤化工集团所属煤矿精煤产量180.31万吨,比上年的152.54万吨增加了27.77万吨,增长18.21%;曲靖、丽江、红河、楚雄、昆明、昭通等6州市精煤产量共507.12万吨,比上年的398.26万吨增加了108.86万吨,增长27.33%。
2007年全省精煤产量为878.92万吨,比上年的687.43万吨增加了191.49万吨,增长27.86%。其中:云南煤化工集团公司所属煤矿精煤产量157.71万吨,比上年的180.31万吨减少了22.60万吨,降低12.53%;曲靖、丽江、红河、楚雄、昆明、昭通等6州市精煤产量共721.21万吨,比上年的507.12万吨增加了214.09万吨,增长42.22%。
3.焦炭产量
2006年全省焦炭产量为1233.66万吨,比上年的1213.72万吨增加了19.94万吨,增长1.64%。其中:昆钢焦化厂223.51万吨,越钢焦化厂89万吨,德钢焦化厂53.56万吨,云南煤化工集团大为焦化102万吨,其它焦化企业765.59万吨。
2007年全省焦炭产量为1184.40万吨,比上年的1233.66万吨减少了49.26万吨,降低3.99%。其中:昆钢焦化厂248.81万吨,越钢焦化厂143万吨,德钢焦化厂62.78万吨,云南煤化工集团大为焦化厂192万吨,其他焦化企业537.81万吨。
表1.2 云南省2006年-2007年煤炭原煤产量构成表(略)
表1.3 云南省2006年-2007年煤炭产量分地区构成表(略)
(三)煤炭生产现状
云南煤炭生产呈现“乡镇煤矿为主、国有煤矿为辅;小型煤矿为主,大中型煤矿为辅;滇东地区为主,其它地区为辅”的格局。
按所有制分,乡镇煤矿矿井数量、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8.40%、83.88%、75.92%,国有煤矿矿井数量、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60%、16.12%、24.08%;
按井型分,大中型煤矿矿井数量、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分别占全省的0.51%、12.96%、19.63%,小型煤矿矿井数量、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9.49%、87.04%、80.37%;
按区域分,曲靖、昭通、红河3个州市煤矿矿井数量、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5.72%、72.47%、78.09%,其他州市煤矿矿井数量、生产能力和原煤产量分别占全省的34.28%、27.53%、21.91%;
全省煤矿点多面广,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规模偏小,单井平均生产能力仅5万吨/年,煤矿生产集中度低。
(四)煤矿安全现状
“十五”期间,在我省原煤产量每年增长1000万吨的情况下,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以平均每年1.3人的幅度下降,百万吨死亡率从2003年的全国第8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14位、2006年的第11位。全省的事故总量和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幅度为全国下降幅度的2倍,煤矿安全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好转。“十一五”头二年与“十五”相比,煤矿安全生产实现了“一升五降”,即原煤产量上升,煤矿事故总量、死亡总人数、较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和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下降,煤矿安全生产呈现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局面。
2006年全省生产原煤7339.08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为4.07人。全省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181起,死亡299人。其中,较大及重大以上事故23起,死亡129人。全省煤矿死亡人数比国家安监总局和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少死亡6人。
2007年,全省生产原煤7755.19万吨,百万吨死亡率为2.58人。全省煤矿累计发生死亡事故138起,死亡200人,其中,较大及重大以上事故12起,死亡61人。与国务院安委办下达的年度控制指标相比,全省煤矿死亡人数减少90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1.05人。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原煤产量增加416.11万吨,增幅为5.67%;百万吨死亡率下降1.49人,降幅为36.61%;2007年事故起数减少43起,死亡人数减少99人。事故总起数和死亡总人数分别比2006年同期下降23.76%和33.11%。
但全省煤矿事故总量仍然较大,瓦斯、顶板等主要灾害事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我省煤矿矿点多,井型小,基础差,安全生产环境和安全生产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困难和矛盾仍较突出。
表1.4 2006年-2007年安全生产指标对照表(略)
表1.5 全省煤矿事故分地区发生情况表(略)
(五)煤炭供需现状
近几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煤炭生产、消费呈现两旺局面,具体有以下4个特点:第一,煤炭产量持续稳步快速增长。自2001年以来,全省原煤、洗精煤、焦炭产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长,基本实现了3年翻一番。其中:2001年-2007年原煤产量由2001年的2394.1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7755.19万吨,年平均增幅为21.64%,特别是2003年到2006年期间,原煤产量逐年增加1000万吨左右。从2006年开始增幅逐年减缓,2006年较2005年增长13.57%,2007年较2006年增长5.67%。洗精煤产量由2001年的212.7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878.92万吨,年平均增幅为26.67%。焦炭产量由2001年的444.0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184.40万吨,年平均增幅为17.76%。
“十五”和“十一五”头2年我省煤炭生产基本满足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和原料供应,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对全省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居全国第11位,云南已跃入全国产煤大省行列。
第二,耗煤工业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带动煤炭消费,煤炭消费市场旺盛。2001年-2007年,煤炭消费分别为2400万吨、3359万吨、4350万吨、6685万吨、7700万吨和8050万吨,年平均增幅为22.35%,高于同期煤炭产量发展速度。从2002年下半年起全省煤炭消费转旺,煤炭市场全面复苏。在这期间,我省经济增长明显地呈现出重化工业的特征,电力、化工、冶金、焦化、建材五大行业需求量占原煤总产量的80%以上。
第三,煤炭供应和消费两旺,煤炭供不应求。“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头2年,我省煤炭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但由于主要耗煤行业的快速发展,供煤仍然紧张,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仍在加剧,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煤炭供应不足。以火电为例,火电用煤从2001年的919.14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100万吨,年平均增幅为22.46%,火电厂投产速度高于同期煤矿建设速度和煤炭产量增长速度。从2005年开始,电煤供应日趋紧张,加之电煤价格背离市场价格、一直偏低等因素的影响,自2005年以来停机待煤现象屡屡发生,2007年首次出现了汛期缺煤、电煤紧张的困难局面。2007年成为全省煤炭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年份,缺口在700万吨左右。
第四,煤炭价格稳中有升,煤炭行业整体效益逐步改善。煤炭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全行业由多年亏损逐步转为盈利。烟煤、无烟煤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褐煤的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小。除火电用煤外,其余行业用煤价格普遍上扬。优质原煤、精煤、焦炭价格涨幅较大。近几年来,电煤价格比市场同质煤价格低100元-150元/吨,且与市场价格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成为影响电煤供应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煤矿“小、散、弱、乱”情况突出,煤炭产业集中度低。一些地区的煤炭资源没有得到优质优用,合理利用,与煤炭共、伴生的矿产(如煤层气、萤石、煤矸石等)未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