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化工业工程
按照世界级石化工业区的目标规划建设大亚湾石化工业区。重点建设中海油2200万吨炼油项目、100万吨乙烯惠菱化成MMA项目、100万吨芳烃项目,围绕C4馏分的深加工、乙二醇装置副产品后续加工、苯乙烯的后续加工、C5馏分的综合利用、塑料深加工等5条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按照一体化原则规划建设化工仓储码头、管廊、工业气体、热电联供、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
(二) 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及应用工程
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建设:3C融合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专项、3G系统与终端产业化专项、下一代网络(NGN)设备产业化专项、高端数据通信产品产业化专项、通信基础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专项、数字电视机及其相关产业化专项、高清晰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制造、家用AV音响类产品技术改造专项、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产业化专项、新型显示器件专项以及电子专用设备配套体系专项。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建设以第二代互联网为标准的新一代光纤传输网络。向数字化网络方向建设广播电视传输网。认真组织实施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网上财政结算中心、全市政法专网、社保市级统筹管理系统、宏观决策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监控信息系统、惠州E城、惠州信用网、山区信息化项目。建立惠州市电子商务框架体系,逐步完善电子商务认证和支付手段,建立与电子商务应用相配套的物流配送系统。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建设包括社会信用库、企业产品库、电子图书馆、科技信息数据库等各类为公众服务的电子数据库。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支撑体系建设。
(三) 能源保障工程
电源。继续支持、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LNG电厂和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的续建工作;抓好惠东平海电厂项目,力争2007年国家核准,2010年建成。
电网。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扩建500千伏博罗站主变2台;新建龙门县龙门、惠城区鹿江、潼湖、惠阳区高田、良井、惠东县联丰、博罗县冯屋、大亚湾柏岗、西区等220千伏变电站9座,扩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大亚湾东区、惠城区横沥、博罗县红围等110千伏变电站39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0 座;规划新建和扩建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62项,增加110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995.3万千伏安,完善城乡配网。
LNG工程。启动惠州LNG输气管道建设,力争2010年前用上清洁能源。
(四) 综合运输工程
机场复航。对惠州平潭机场进行恢复民航改造。
轨道交通。重点建设东南沿海铁路快速客运专线厦门至深圳铁路惠州段。开展城市轨道交通Ⅰ号线建设,启动珠三角城际轨道莞惠线、花汕线前期工作,争取能够在本期内开工建设。
公路交通。重点完成莞惠、惠深沿海、博深、广河(惠州段)、惠州港疏港五条高速公路,改造广惠高速公路石湾至小金段,争取开工建设粤湘高速公路博罗至龙门段、莞从高速公路惠州段,建设广惠高速公路东延线、莞惠高速公路东延线。新建、改造国道、省道和经济干线一级公路380公里。改造县道砂土路400公里,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2000公里。建设市汽车客运中心站等市、县级枢纽站场和农村客运站点。
港口航道。积极引进跨国企业投资建设惠州港集装箱码头,扩大荃湾、东马、碧甲三大港区的规模。在荃湾港区建设5-7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2 个、5万吨级散货泊位2个,进港航道提高到5万吨级。在东马港区建设30万吨级和15万吨级原油接卸泊位各1个,5千-3万吨级成品油泊位5个,5千-3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3个和5千吨级件杂货泊位2个,马鞭洲进港航道提高到25万吨级。在碧甲港区建设2个10万吨级煤炭接卸泊位,开挖7万吨级进港航道。整治东江航道,将东江水利枢纽以下航道提升至四级,以上航道提升至五级。在东江建设一批500-1000吨级集装箱、建材、成品油泊位。建设东江旅游配套码头。
(五) 水利基础工程
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全面完成惠州大堤(北堤)安全加固及堤路建设工程、惠阳城市防洪工程、惠东、博罗、龙门县城防洪工程,建设淡水河、沙河疏浚工程、大亚湾淡澳河分洪整治工程。完成潼湖围、马安围、永良围、鹿颈围等堤围达标加固、显岗水库等8座大中型水库和207座小型水库安全加固及蟹洲海堤达标加固工程,实施省人大议案排涝站建设工程,完成158宗排涝站建设。
水资源配置。在工程性缺水地区新建、扩建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重点建设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稔平半岛供水工程和大南门石水库。
农村水利设施。重点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29.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增加日供水能力约5万立方米。实施大中型灌区的骨干渠道改造及配套工程。
(六) 公共服务工程
教育与培训工程。重点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农村中小学校“四有”工程。2008年前在惠城区新建9所小学和2所初中。创办2-3所国家级重点、3-4所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力争2010年工业科技学校成为国家级实训基地,商业学校成为省列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惠州卫生学校、旅游学校、商业学校和工业科技学校4所中职学校新校区。
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市科学馆、博物馆(新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宫、广播电视新闻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社会科学普及与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体育场、跳水游泳馆、船艇基地等13届省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等。建设惠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组建惠州广电传媒集团。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完成全市双向HFC网络改造和乡镇光纤联网。推进有线电视网络资源整合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
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2007年前基本完成运行配套工作。健全卫生监督体系,2006年前各县(区)设立中心镇卫生监督分所,2008年前经济发达乡镇均建立卫生监督分所。完善医疗救治和服务体系。启动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争取2008年完成一期工程;按照“三甲”标准续建市中心人民医院江北新院。迁建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扩建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完成全市薄弱乡镇卫生院改造,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18所中心镇卫生院,按一村1个卫生站的标准新建284个、改建519个村级卫生站。
公共就业系统和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市、县(区)、镇(街道)就业服务机构、公益性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工作站的统一建设,到2010年实现机构、编制、经费100%到位。2006年新建10个并完善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10年全市每个乡镇均建有1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步伐。2010年前建成全市工资支付监控系统、全市远程招聘网、市社会保障卡系统,实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联网。
(七) 生态环保工程
环境保护工程。实施西湖风景区综合治理。新建、扩建梅湖水质净化中心等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和5个渔港油污垃圾收集处理站。建设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系统,加快广东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建设。建成惠阳、惠东、博罗、龙门四县(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扩建市垃圾焚烧处理二期工程,争取到2010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10年18个中心镇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产运行。
绿色生态工程。实施5个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和市区9大出口山地1800公顷林分改造,完成10万公顷市级生态公益林工程、3000公顷补植套种工程,基本建成以市区三环路为中心、九条出口公路为射线的“一环九线”绿色长廊,建设潼湖湿地公园和1万公顷沿海防护林,建成10万公顷短轮伐商品用材林、500公顷沿海红树林。治理水土流失4.95万公顷,新建16个、扩建4个、升级8个自然保护区,新建21个森林公园。建设东江、西枝江、西林河19万亩涵水公益生态林、三大水系主支流护堤竹林带和沿海海岸海洋保护区。
环境监测与信息系统工程。增加3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2个地面水水质自动监测子站、1个海洋环境监测站;建设8套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改造、完善监测站自动监测中控室、质控室;完善流动监测系统,开展生物、水、气、物理和应急项目的流动监测。完善重点工业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工程,实行市县两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联网监控。
环境宣教工程。建设环保宣教培训中心、环保科研实验室。深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力争建成80所市级“绿色学校”、20所省级“绿色学校”、10个环境宣教基地。积极推进“绿色社区”、“生态示范镇(村、园)”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建省级“绿色社区”10个、市级“绿色社区”20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建成10个以上省级生态示范镇(村、园)、30个以上市级生态示范镇(村、园)。
(八) 安全保障工程
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综合协调指挥系统。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建设城乡防洪排涝、公共消防等一批基础设施。整合现有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综合协调指挥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重点建设全市“三防”网络平台及会商系统、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构建大亚湾海上交通防控体系,建设大亚湾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大亚湾消防安全应急中心。完善惠州市政法信息网基础网络和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公安金盾工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
监测和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水利、海洋、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高致病性疫情以及交通、人防、价格、核应急等专业监测系统和情报信息系统,应用GPS、GIS、RS等先进技术,加强通信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实现应急部门之间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建立灾害、灾情和突发事件的预警、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
应急物资储备。健全粮食应急机制,建立粮食信息系统预警机制、应急指挥和供应系统,强化储备粮的调控能力。重点建设大亚湾区2万吨粮食储备库,扩建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5个粮食储备库。“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粮食储备能力7万吨。
附表1:惠州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表2:惠州市“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附表1
惠州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 标
| 单位
| “十五”时期
| “十一五”时期
预计值
| 指标
属性
|
计划数
| 实际数
|
2005年
| 2001-2005
年均增长
| 2000年
(当年价)
| 2005年
(当年价)
| 2001-2005
年均增长
| 2010年
| 2006-2010
年均增长
|
一、经济发展
|
1.GDP
| 亿元
| 810
| 11%
| 439.2
| 803.9
| 12.8%
|
| 15%以上
| 预期性
|
2.人均GDP(常住人口)
| 元
|
|
| 13877
| 21911
| 9.5%
| 39535
| 12.5%
| 预期性
|
3.三次产业比重
| %
| 10:56:34
|
| 14.2:58.1:27.7
| 10.3:57.2:32.5
|
| 6:59:35
|
| 预期性
|
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全社会)
| %
|
|
|
| 2.55
|
| 3
|
| 预期性
|
5.万元GDP能耗
| 吨标煤
|
|
| 0.92
| 0.85
|
| 0.74
| -13%*
| 约束性
|
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吨
|
|
|
| 103.214
|
|
| -20%*
| 约束性
|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
| 132.9
| 251.5
| 13.6%
| 463.4
| 13%
| 预期性
|
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
| 102.5
| 102
|
|
| 3%以内
| 预期性
|
9.外贸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
| 45
| 106.6
| 18.8%
| 171.7
| 10%
| 预期性
|
10.城镇化水平(五普口径)
| %
| 50
|
| 51.68
| 55.01
|
| 74
|
| 预期性
|
11.非农就业比重
| %
|
|
| 62.8
| 67.9
|
| 73
|
| 预期性
|
二、社会发展
|
12.常住人口
| 万人
|
|
| 321.80
| 370.69
| 2.9%
| 430
| 3%
| 预期性
|
其中:户籍人口
| 万人
|
|
| 277.80
| 297.58
| 1.39%
| 325
| 1.8%
|
13.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8.5以内
|
| 5.93
| 5.36
|
| 6以内
|
| 约束性
|
14.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
| 2.4
| 2.6
|
| 3以内
|
| 预期性
|
15.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
|
|
|
|
|
|
|
| 约束性
|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
| 34.8
| 52.7
| 8.6%
| 103
| 1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