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到2010年,惠州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强市、全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市。“惠民之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1.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74吨标煤以下。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达到6:59:35,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70%,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初中毛入学率100%。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所有农民,农村在籍常驻人口参加合作医疗率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100%;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文化综合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实施。
  3.体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10年,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领域管办分开、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4.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提高。“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二元结构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综合指数保持在95分以上,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二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水环境质量达标率90%以上;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社会服务和管理更加完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法治程度全面提高,力争2008年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
  5.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3.5%;5年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以内,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万人,非农就业比重7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十一五”期末,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4%(五普口径)。

三、主要任务


  根据六大发展战略,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完成十项主要任务。
  (一)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生产布局的调整。在确保完成省粮食考评指标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八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逐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山区县、镇林业、畜牧业发展,促进林业、畜牧业向资源型、生态型方向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主导产品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延长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和建设,构建符合我市产业特色的农副产品产销体系。建设一批农田水利工程,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宜农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建设农田改低、优质粮产业化工程,改造35万亩中低产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加强渔港建设,完成5万亩鱼塘改造。大力发展“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争取“十一五”期末全市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5家。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全面实施“金农”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做好动植物良种引进、技术引进、品种改良的同时,加快农产品生产、保鲜、贮藏、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信息、农机、农资、病虫害防治、市场营销等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启动农村小康环保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和公路、电网、通讯等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解决29.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0年底累计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90%(以2004年底农村人口290万人为基数);2007年前完成4158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2009年实现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并启动通自然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切实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积极开展创建生态示范镇(村)活动,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到2010年,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基本任务,力争80%以上的村通过“文明村”验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陋习、反对迷信、崇尚科学,促进乡风文明。
  3.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的基础上,取消只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加强涉农收费项目监管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检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购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安置机制,妥善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农村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农村服务业。引导乡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规模,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技能型农民的比例达到60%以上,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二) 建设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集聚发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1.着力发展重化工业
  进一步完善大亚湾石化区规划,为未来形成40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以及一系列中下游项目预留发展空间。加快推进石化工业区基础设施、公用工程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石化工业区对资金和项目的吸引力。以80万吨乙烯为基础,积极推动乙烯项目增资扩产,力争到2011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确保1200万吨炼油项目按期投产,并着手炼油二期1000万吨改扩建项目建设。遵循“油化结合,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大力引进石化中下游项目,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等石化深加工产品,在大亚湾区形成较完善且具有较大规模的石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把大亚湾石化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到2010年,全市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增加值400亿元,石化产业成为我市一大支柱产业。
  2.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以仲恺高新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扩园并区工作,按照“近期建区,中期成园,远期为城”的发展思路,建成以高新科技工业园为总部,仲恺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惠州工业园等园区统筹管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能力,以园区为载体,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和大型企业,积极开展数码产业产品技术研究与开发,掌握一批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消费类电子终端产品、计算机及通讯产品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发展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促进企业间的战略联合,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机制活、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扩大产业规模。
  3.发展壮大海洋经济
  坚持海洋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 健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化业等海洋主导产业。充分利用稔平半岛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区位、港口等条件优势,规划建设新的临港工业基地。编制好稔平半岛发展的各项规划,稳步推进岛内交通、供排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稔平半岛开发打好基础。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推动海岛开发与保护。
  4.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类、食品、制药等传统产业。发展细丝、超细丝丙纶长丝、非织造布等纺织面料和高附加值的服装系列产品。整合资源,建立制鞋业设计、研发平台,提升制鞋业规模和档次。积极发展新型营养保健食品、速冻保鲜食品、绿色食品,逐步提高食品深加工水平。加大中药现代化研发力度,推动中药种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支持新菌种、高产菌种系列产品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继续搞好环球、光大、塔牌三大水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5.培育潜力产业
  以东风本田等汽车零配件企业为龙头,推进大亚湾、博罗汽车零部件工业集聚地建设,适时引进轿车整车项目,创造条件发展汽车整车制造业。利用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扶持发展计算机应用及软件产业。建立软件产业园区,引进龙头企业,引进和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开发计算机网络服务类软件、通信类和消费电子类嵌入式软件。努力开发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及现代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6.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
  加大财政对产业转移园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惠东、龙门、博罗杨村三大产业转移园为重点,积极开展省级大型产业转移园的申报和示范性转移园的竞标。以园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动员各级政府尤其是有关行业协会,主动到发达地区选择一批经济效益好、技术水平高、污染低的项目落户园区,形成新的增长点。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惠东、龙门等山区转移,实现市内产业梯度发展。
  (三) 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标准体系,优先发展支持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拓展消费性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努力壮大商贸流通业
  继续完善现有大型专业市场,加快建设与电子、服装、鞋业等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相配套的专业市场。积极发展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等流通业。继续推广连锁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结合农村城镇化,推动城市商贸业走向农村,完善县、镇、村商品流通和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
  2.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
  强化现代物流理念,改善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整合物流资源,推进惠州港、金泽物流园、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发展和完善包括仓储、包装、运输、配送、分拣、加工等各种环节在内的物流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比重。
  3. 大力提升旅游业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为原则,整合旅游资源,加快罗浮山、南昆山、西湖、大亚湾和巽寮湾等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白鹭湖、矮陂温泉、沙田温泉等一批旅游项目,构建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加快发展高端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业“三大体系、五大顶级品牌、十大精品线路”建设,打造“休闲惠州?度假天堂”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促进观光游、生态游、文化游、会展游协调发展。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导游队伍建设,健全旅游市场协调机制,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积极参与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旅游市场的分工协作,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开发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力争到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超过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
  4.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以城镇化为契机,以住宅建设为重点,着重开发一批规划合理、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精品社区,提高房地产业综合开发水平。结合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继续培育房产中介、评估等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制度,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
  5. 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
  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拓展客货运输线路,改善运输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运营结构,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形成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推动以高等级公路为依托的城际客运网和以中心镇为龙头的农村客运网协调发展,2010年前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客车。
  6.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鼓励、吸引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来惠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开发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等金融业务。大力培育金融中介机构,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推进法律、会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担保与咨询、信息、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
  (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增强发展后劲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1.优化整合科技资源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完善以政府投入为指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渠道投入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3%。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形成鼓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和长效机制。健全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形成崇尚创新、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价值的科研激励机制。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自主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办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省级研究开发院,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使之成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坚持支柱和基础产业优先、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重点扶持TCL、德赛、华阳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消费类电子、嵌入式软件、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集成、工艺配套、信息和技术开发等服务。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共享创新资源,提高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3.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建立专业专利数据库。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申请专利。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发展知识产权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市专利信息平台及应用服务系统和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建立和完善标准数据资源库、国外市场准入条件和技术规范信息库、标准支撑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检测平台。支持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参与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食品安全、中药现代化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提高防范和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能力。
  4.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