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强科普服务能力为着力点,抓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好省科技馆及一批基层科普活动设施、阵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通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人才培养、科普作品创新、科普传播能力提高,强化科普资源的开发服务与共享。
1、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原则,对已有的科技活动场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普长廊等各类科普教育场所进行分析调研,按规划分级、分批提升改造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加强城镇社区科普服务设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科普设施、阵地建设。
目标和任务:全省建成1-2个标志性、专题性科技场馆、3-5家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80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等一批具有专业科普特色的科普设施体系;推动州(市)在中心城区建设科技场馆,县(市、区)建设科普活动场所。在全省5000个新农村典型示范村中普遍建立“一站一栏一员”。
2、科普人才培养
建立科普人才培养服务体系,重点培养科普创作、科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逐步形成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技术能手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开设有关科普的专业和专门课程,构建科普职业化教育机制;建立科普工作的表彰和奖励机制。
目标和任务:加强科普工作者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云南科普人才数据库”,培养一支2万人左右的科普专职工作者队伍;形成一支以大中专生为主体的5万人左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全民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省师范院校设立科技教育专业。
3、科普作品创作和理论研究
加大科普创作、出版的资助力度,重点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初步建立云南科普产品资源库,探索社会化文化产业资源投入科普制度;建立科普宣教产品展览与推广机制。
目标和任务:依托广电及通信企业建立数字科普,建立数字科普传播公共服务体系,5年内基本建成云南科普产品资源库;每年制作5--10部科技(科普)影视作品和多媒体作品。
4、科普传播能力建设
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提高科普传播能力的主要手段。各报刊、广播电视、通信、出版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优秀科普栏目、优秀科普作品,举办各类科普作品的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工作以形成云南科普文化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