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潍坊”规划》的通知

  4、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编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制定信息采集、登记、维护、交换、公开的基本制度。制定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和运维标准,指导各级各部门开展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依托全市基础数据库,采用SOA构架,建设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提供标准公共接口,支持跨平台异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共享。开展底层数据和上层业务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有效解决信息重复采集,满足各级各有关部门业务系统数据需求。利用ETL技术进行数据抽取、清洗、转换和存储,形成完整的数据仓库,提高信息资源应用效率。
  设立信息安全责任岗位,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评测、信息安全制度和信息安全预案等安全保障机制,规范信息资源管理。

  阳光大厦数据中心机房、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信息办、市直有关部门组成项目组实施,市综合信息中心承担机房运维和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由市信息办牵头,市直各部门及各县市区组成项目组实施。

  2008年,完成多层架构运行平台建设和阳光大厦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09年,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初步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完成主要领域相关信息资源梳理,阳光大厦数据中心随阳光大厦同步建成投入使用。2010年,完成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该项目建设资金由政府投入。2008年,多层架构运行平台700万元;2009年,四大基础数据库200万元,阳光大厦数据中心400万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60万元;2010年,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500万元。信息资源中心设备及应用系统每年集中运行及维护费用375万元,2010年以后,每年475万元。

3

协同办公平台升级改造建设工程

2008年
  至
  2009年

  采用Web2.0理念,基于J2EE开发平台和SOA构架,升级原有协同办公平台,优化公文交换、协同办公和数据交换,全面支撑市县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市直各部门开展业务办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依托“数字潍坊”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和四大基础数据库,逐步开发基于GIS的协同办公应用,提供形象化的经济社会数据展示。
  建立全市统一的协同办公门户,整合各业务系统入口,采用AJAX技术,实现具有Web2.0特点的交互性、易用性和人性化。应用CA认证,开展政务网用户身份、网络应用资源和安全访问控制的统一管理,实现权限控制、单点登录、全网通行,为内部办公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服务。
  依托协同办公平台,建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息管理系统与建议、提案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网上监督和信息共享。建设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经济社会实时运行数据的收集、挖掘、分析,为党委、政府提供形象、准确、个性化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推进协同办公平台与“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数字档案”等有关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快跨部门政务的网上实时协同,提高行政效率和为民服务水平。建立安全保障和运维体系,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按照统一规划部署、分级建设管理的原则,市级统筹开展本级协同办公平台升级改造,在共建共享前提下,指导各县市区政务平台建设。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统一协调,市信息办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组成项目组实施,市综合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平台运维。

  2009年6月前,建成全市统一的协同办公门户和协同办公平台,同步推进相关业务系统建设。2009年底前,完成基于GIS的协同办公应用和决策支持功能的开发,平台功能基本完善。

  该项目建设资金由政府投入。2008年300万元,2009年200万元。

4

“中国潍坊”门户网站群升级改造工程

2008年
  至
  2009年

  按照全市电子政务发展和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务网站建设要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完善升级“中国潍坊”门户网站。优化页面整体架构与布局,使网站展现形式更加高效合理。完善音视频多媒体、GIS应用功能和多语种版本。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信息公开长效机制,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推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提高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网上办理率,深度整合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建立场景式网站办事服务模式,方便公众获取服务,强化网站在线办事功能。采取多种形式,丰富网站政民沟通、互动交流的渠道,构建公众知识数据库,实现市民咨询、求助、建议、批评、投诉等网站一口受理、分办和反馈,形成完善的政民交流体系。充分利用Web2.0理念的网站建设新技术,强化网站后台支撑,打造更具先进性、交互性、人性化的门户网站。
  建设包括市级政务网站和县市区门户网站在内,集信息发布、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网上监督于一体的统一门户网站群。强化市政府办公室、新闻办和综合信息中心作为网站信息保障三大主体地位,建设统一门户网站群的后台支撑和内容保障机制,规范信息报送、审核和发布。建立网站群信息更新与发布责任体系,完善信息公开、网上事务处理等环节的责任机制。

  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和市信息办按责任分工,做好网站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内容保障和技术支撑。市综合信息中心具体负责网站群运维。

  2008年,完成“中国潍坊”门户网站功能的升级改造。2009年,完成“中国潍坊”门户网站改版和网站群建设。

  该项目建设资金由政府投入。2008年100万元,2009年100万元。

5

“数字潍坊”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2009年
  至
  2010年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基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服务于各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数字潍坊”空间地理信息平台。构建空间地址数据库,开发地址匹配系统。在共享“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有关基础图层的基础上,绘制各类应用图层。采用组件式、分布式的SOA系统架构,提供标准数据接口,实现高可扩展性。以B/S和C/S方式提供符合OGC标准和WebService规范的空间信息服务支撑,服务于电子政务、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由市信息办、建设局、国土局、规划局、市政管理局等部门组成项目组实施。

  2009年,完成空间地址数据库,开发地址匹配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平台框架。2010年,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增强公共支撑能力。

该项目建设资金由政府投入。2009年200万元,2010年200万元。

6

“数字潍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2009年
  至
  2010年

  按照《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建设全市统一的CA安全认证系统,推广数字证书应用。建设容灾备份系统,实现实时数据异地备份。结合“数字潍坊”城域网建设,升级部署智能防火墙、杀毒软件、非法内容过滤系统、入侵检测防御系统及防范体系,增加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全网实时监控,提高网络安全性。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与保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产生、复制、流转、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做好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信息内容的安全保密工作。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岗位,完善等级保护、评测、应急预案等安全保障机制,形成完善可靠的“数字潍坊”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由市信息办、市公安局和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2009年,升级城域网安全防范体系,建成全网实时监控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2010年,建成全市统一的CA安全认证系统,安全保障机制逐步健全。

  该项目建设资金由政府投入。2009年100万元,2010年100万元,CA系统平台运行维护费30万元/年。

7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2009年

  依托“数字潍坊”城域网,共享应用“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已有的GIS图层资源,运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开展中心城区城市基础部件普查和测绘,建立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的地理编码规则,建设地理编码系统。以1:500、1:1000的基础地形图为基础,制作城市各部件GIS电子地图图层。依托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覆盖中心城区的城市基础部件数据库。整合96111、12319等系统现有资源,优化呼叫服务系统,并与“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与其他联动单位协同工作。基于GIS建设公共服务产品质量在线监控、中心城市三维动画、城市卫星图片快视、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等应用系统。不断完善市政管理、城管执法、房地产管理、园林绿化等信息化应用,实现智能化、网格化、可视化、规范化的城市管理,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由市建设局、市政管理局、规划局、城管执法局、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组成项目组实施。

  2009年,该工程继续列入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建成城市基础部件数据库,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2009年,政府投入建设资金1600万元。

8

“居民卡”便民服务工程

2009年
  至
  2010年

  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市“一卡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和青潍一体化发展要求,在全市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建设,成立专门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依托全市电子政务资源,建设涵盖市政、交通、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服务功能的“居民卡”应用支撑与支付平台,确保系统共享、安全、可靠。从公共交通入手,在整合现有供水、燃气、出租车、旅游、高速公路、有线电视、通信等行业IC卡基础上,逐步实现消费“一卡通”。逐步扩展到电力、医疗、社保、交通违章罚款等方面的缴费应用。
  工程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安全高效的系统结算和运行监管与保障机制。政府加强对沉淀资金、预存资金和相互间结算的监管,控制经营和运行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发卡过程中采集的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信息,实现与公安、计生人口信息共享,丰富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按照省政府关于“一卡通”建设的有关精神和青潍一体化发展要求,逐步实现与青岛等省内其他城市“一卡通”的异地应用。

由市信息办、财政局、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市政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旅游局、广播电视局、人民银行潍坊支行、综合信息中心等部门组成项目组实施。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

  2009年,将交通、供水、燃气等行业缴费应用纳入“居民卡”,建立“居民卡”应用监管机制,实现人口信息共享。2010到2012年,逐步将“居民卡”涵盖其它行业缴费应用,与青岛等省内其他城市实现互联互通。

该项目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居民卡”应用与支付监管平台建设资金200万元。

9

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2009年
  至
  2010年

  在机械制造、化工、商贸、物流、食品医药、服装纺织等多个行业,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分别选择信息化建设成效突出、带动性强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的信息技术再造,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赢利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集散控制系统、在线检测等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消耗、成本控制、工艺改善、效率提高等方面的作用,降低产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支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应用。支持公共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发展,推进金融服务业和电子商务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联合IT企业和培训机构,为示范企业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和培训服务,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学者,组织示范企业,定期举行企业信息化论坛,交流建设经验,把握发展方向,加快信息化推广应用。

  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经贸委、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每年确定工作重点,搞好示范带动。

 

  每年从政府各类扶持企业发展的资金中列支500万元,带动社会投入。

10

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工程

2008年
  至
  2010年

根据《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科学制定出台《潍坊市信息化促进办法》、《潍坊市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潍坊市网站绩效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按照《潍坊市市级信息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市级信息工程的立项、实施、验收和绩效评估。保障“数字潍坊”规划的全面落实,促进全市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制度。从2009年起,将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信息化投入、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化综合指数、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等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和各部门(单位)的年度工作综合考核。

  在全市综合考核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市信息化工作考核小组,按照自评与专业机构评议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考核与网上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考核。考核量化结果按权重计入全市综合考核成绩。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