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保障安全。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数字潍坊”城域网、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和市级政务机房,支撑各级各部门信息系统应用。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在做好“数字潍坊”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步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政府主导、多方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益。在社会化应用方面,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信息化建设。
三、发展目标
“数字潍坊”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的信息枢纽;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城市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全面覆盖,基本消除城乡、区域“数字鸿沟(15)”;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对潍坊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信息福利惠及全民,人人享受信息化带来的财富和成果。
“数字潍坊”建设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0年完成“数字潍坊”建设近期目标,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数字潍坊”基本框架;到2012年完成“数字潍坊”建设中期目标,基本完成“数字潍坊”专项任务,信息化水平进入山东省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到2020年建成国内先进的“数字城市”,信息化成为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化水平进入国家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
(一)近期目标(2010年)。
通过实施十项基础性信息化工程,2010年底前,完成“数字潍坊”基本框架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和主要指标位居省内前列,在村村通光缆的基础上,实现“镇镇建网站,村村有网页”。建成统一的“数字潍坊”城域网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数字潍坊”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成全市统一的协同办公平台,支撑各级各部门业务协同,城市门户网站群(16)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网上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完善,50%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建成“居民卡”应用与支付平台,“居民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政府服务逐步向社区街道延伸,“数字社区”示范工程初现成效。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信息技术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电声器件、光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三大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发展效应显著。
(二)中期目标(2012年)。
到2012年,“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全面建成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市区重点区域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完整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齐全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和城市门户网站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公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显著作用。基本建立先进高效的信息化城市管理体系,政府管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增加。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居国内前列,城乡居民深切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高效、方便和快捷。
表3-1 “数字潍坊”规划重点指标(2008-2012)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07年基数
| 2010年目标
| 2012年目标
| 平均增长速度(%)
|
1
| 信息化综合指数
| %
| 56.88
| 68
| 76
| 5.9
|
2
| 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
| 台/百户
| 59
| 79
| 92
| 9.3
|
3
| 城乡电话普及率(固定+移动)
| 部/百人
| 71.22
| 92
| 101
| 7.2
|
4
| 信息网络普及率(互联网用户/百人)
| 户/百人
| 11.6
| 26
| 37
| 26.1
|
5
| 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
| %
| 65
| 80
| 90
| 7.2
|
6
| 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
| GB
| 60
| 110
| 140
| 18.5
|
7
| 规模以上企业网站拥有率
| %
| 68.4
| 76
| 88
| 5.3
|
8
| 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处理率
| %
| 22
| 50
| 70
| 26
|
9
| 电子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59.6
| 180
| 260
| 34.3
|
10
|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
| 亿元
| 100.4
| 170
| 256
| 20.6
|
(三)长期目标(2020年)。
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城市”。信息网络安全畅通,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建成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信息化应用覆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产业成为潍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数字化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人人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和实惠。
第四部分 “数字潍坊”主要建设任务
围绕建设“数字潍坊、信息强市”的指导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数字潍坊”建设主要规划了六大专项任务,即“完善基础”一项支撑类专项任务,“信息强政”、“信息便民”、“信息兴业”、“信息惠农”四项应用类专项任务和“优化环境”一项保障类专项任务。
一、完善基础
(一)建设目标。
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市统一的“数字潍坊”城域网,全面支撑市县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法院、检察院及各部门政务信息交换、业务办公和公共服务;建成高标准的“数字潍坊”信息资源中心,为以电子政务为主的应用系统和硬件设备等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基本建成信息资源目录交换体系和一批重点基础与行业数据库,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基础支撑作用显著,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管理与应用;信息工程与安全保障系统实现协调同步建设,全市统一的“数字潍坊”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网络环境得到全面优化改善。到2012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集语音、数据、图像功能于一体的宽带信息传输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网络应用水平及建设规模在全省位居前列;面向公众、企业、公务员的公共数据库逐步建立,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经济与社会运行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满足业务应用系统需求,信息资源共享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信息资源成为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支撑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信息基础设施在潍坊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中支撑作用显著,城乡数字差距明显缩小;形成无所不在、高速互联、业务融合的新型信息通信服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和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潍坊作为山东半岛信息通信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二)任务要求。
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关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的要求,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网络、统一监管、分级实施”的“四统一分”原则指导下,建设完善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
全市各级机关业务信息系统应依托全市统一的“数字潍坊”城域网开展业务应用,加强政务网络的集约化建设和管理。到2010年,现有网络要按照规划和标准进行整合,全部纳入全市统一的“数字潍坊”城域网,实行一体化建设、管理和保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配合,深入梳理部门协同关系、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源,编制信息资源目录,形成共享交换体系,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三)主要建设内容。
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业务融合促进三网(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融合,加快泛在网(17)部署应用,统筹规划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促进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构建有线网络公平接入、无线信号普遍覆盖、带宽服务满足需求的优质网络环境。
按照“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共建共享、安全可靠,有利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基站设施、传输线路等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合理配置网络基础设施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规范驻地网(18)建设管理,实现小区电信业务公平接入,保障用户自由选择权,促进电信运营商之间公平竞争。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共建共享方式从事光纤、无线等各类宽带接入网建设和升级改造,促进网络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加快广电业务数字化进程和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在市区有线电视网100%数字化双向互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县市区数字化覆盖范围。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实现“村村通光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降低农村网络使用成本,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发展各类电信增值业务,逐步实现由语音传输为主向数据多媒体传输过渡。完善潍坊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形成完备的政府应急调度共用平台。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统一规划无线基站等传输设施,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无线电监测与监管能力。
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完善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建设国防动员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健全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显著提高国防动员能力。
2.构建统一的“数字潍坊”城域网
按照“四统一分”的建设原则,在统筹整合全市分散独立的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基础上,构建统一的“数字潍坊”城域网,为市县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及各部门相关业务系统提供高速网络支撑,为建设网上“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奠定基础。在“数字潍坊”城域网有线网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需求为先、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运用WiFi(19)、3G(20)等无线技术,开展宽带无线城市工程建设。先期在潍坊行政审批中心、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阳光大厦、商贸中心、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机场、车站等重点公共区域进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并逐步实现城区范围内宽带无线网络覆盖,为移动化、综合化、个性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奠定基础,满足公众服务、城市管理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无线应用需求。
3.强化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
(1)建设“数字潍坊”信息资源中心。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在整合政务资源基础上,高标准建设全市统一、功能完善、分级管理的“数字潍坊”信息资源中心,健全运维管理制度,建立应急处置预案,为以电子政务为主的应用系统、硬件设备等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为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应用提供全面支撑。
(2)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共享分散于各部门的业务基础数据,统筹建设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等全市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市信息数据库备案、注册、运行、更新、注销管理制度,实现全市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和统一共享。组织好政务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支撑全市各业务系统应用。鼓励社会组织开发基础性和公益性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在共享“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空间地理信息基础上,建设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依托该数据库构建“数字潍坊”空间地理信息平台,满足电子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自然灾害应急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公安现有人口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全市统一、动态更新、共享共用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对人口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管理。在实现常住人口信息入库率达到100%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动态人口的实时管理。
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财政、社保、卫生等部门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共享质监、人事、民政、税务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构建形成标准统一、信息规范、查询快捷、动态管理、安全可靠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
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信息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在共享财政、统计、国税、地税、贸易、海关等部门业务基础数据,综合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商业等信息的基础上,建设全市统一、更新及时、共享共用的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信息数据库。
逐步推进公共资源、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国土资源、人力资源、档案文献、金融财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社会保障等各类服务公众的信息数据库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性数据库及相应系统的开发利用,扶持发展数据产业,发挥信息资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