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项整治过程中,省政府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各地专项整治开展情况适时进行明查暗访、督导检查,2009年4月上旬组织联合考核组对各地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
附件2:
省经委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一、整治目标
配合全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开展非食用物质生产、使用专项治理,依法打击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生产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有效遏制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促进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安排
着力从源头上依法打击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逐步建立非食用物质生产、使用可追溯机制。按照全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分阶段开展工作。分别是自查自纠阶段、清理整顿阶段、规范巩固阶段(详见《安徽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方案》,网址:WWW.ahfs,gov.cn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专题栏目)。
三、主要任务
1、开展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及易被添加的食品类别的调查摸排。
2、督促非食用物质(第一批)生产经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3、督促企业制定和完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强化生产者守法意识。组织有关食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四、 主要工作措施
1、按照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全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遵照国家九部委联合公告(〔2008〕第28号)、卫生部颁发《
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精神,组织工业企业进行自查自纠。
2、按照属地管理和区域包干负责原则,要求各市工业主管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可能成为非食用物质的生产企业进行排查摸底。
3、收集整理全省工业企业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向全省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牵头单位反馈信息。
4、督促工业企业,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杜绝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对列入非食用物质(第一批)的企业实行全过程可追溯制。
5、配合相关部门,对违法企业实行查处、关停整顿。
6、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开展诚信体系建设。
附件3
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
序号
| 名称
| 主要成分
| 可能添加的主要食品类别
| 可能的主要作用
| 检测方法
|
1
| 吊白块
| 次硫酸钠甲醛
| 腐竹、粉丝、面粉、竹笋
| 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 GB/T 21126-2007 小麦粉与大米粉及其制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含量的测定;卫生部《关于印发面粉、油脂中过氧化苯甲酰测定等检验方法的通知》(卫监发〔2001〕159号)附件2 食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的测定方法
|
2
| 苏丹红
| 苏丹红I
| 辣椒粉
| 着色
| GB/T 19681-2005 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
3
| 王金黄、块黄
| 碱性橙II
| 腐皮
| 着色
|
|
4
| 蛋白精、三聚氰胺
|
| 乳及乳制品
| 虚高蛋白含量
| GB/T 22388-2008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
GB/T 22400-200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
|
5
| 硼酸与硼砂
|
| 腐竹、肉丸、凉粉、凉皮、面条、饺子皮
| 增筋
|
|
6
| 硫氰酸钠
|
| 乳及乳制品
| 保鲜
|
|
7
| 玫瑰红B
| 罗丹明B
| 调味品
| 着色
|
|
8
| 美术绿
| 铅铬绿
| 茶叶
| 着色
|
|
9
| 碱性嫩黄
|
| 豆制品
| 着色
|
|
10
| 酸性橙
|
| 卤制熟食
| 着色
|
|
11
| 工业用甲醛
|
|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
| 改善外观和质地
| SC/T 3025-2006 水产品中甲醛的测定
|
12
| 工业用火碱
|
|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
| 改善外观和质地
|
|
13
| 一氧化碳
|
| 水产品
| 改善色泽
|
|
14
| 硫化钠
|
| 味精
|
|
|
15
| 工业硫磺
|
| 白砂糖、辣椒、蜜饯、银耳
| 漂白、防腐
|
|
16
| 工业染料
|
| 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
| 着色
|
|
17
| 罂粟壳
|
| 火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