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业、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宁政发[2008]13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重点骨干企业:
  自治区经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
  1、自治区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2年)
  2、自治区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2年)
  3、自治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2年)
  4、自治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2年)
  5、自治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2年)
  6、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附件1:
自治区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为加快促进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打造能源产业集群,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过去五年,我区能源产业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能源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宁东能源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产业为先导,以煤化工和煤--电--高载能产业为后盾、以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产业发展产业链,能源产业对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成为自治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能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原煤产量快速增长。2007年底,全区共有各类煤矿130处。2007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3906万吨,比上年增长19.26%,是2002年全区煤炭产量的2.15倍,占全国原煤产量的1.54%。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量3368.97万吨,占全区产量的86.25%,市县、乡镇煤矿产量537.16万吨,占全区产量的13.75%。
  2、电力生产能力迅速扩张。2007年底,宁夏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763.25万千瓦,比2002年底增长547万千瓦。全区统调机组发电量达到4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比2002年多发电量301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5.02%。电网结构进一步改善,电网建设进入大机组、大电网发展的新阶段,建成了五回330千伏与西北电网的联络线,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现代化管理,已形成贯穿南北、覆盖全区的输电网络,与西北电网的最大功率交换能力达到130万千瓦。
  (二)能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煤炭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宁夏煤业集团实现了与神华煤业集团的强强联合,企业实力大大增强,全区形成了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为主体,市县、乡镇煤矿为补充的煤炭生产及开发格局。煤炭洁净技术不断提升,洗煤厂建设得到加强,煤炭洗选能力显著提高,全区原煤入洗能力达到3025万吨,洗精煤、焦煤产量和销售量持续增加。淘汰了一批生产能力落后的小煤矿,煤炭生产经营秩序趋于好转。
  2、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建成了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全区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2.23万千瓦;风电建设实现了发展史上零的突破,贺兰山风电场、长山头风电场、太阳山风电场等风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9.82万千瓦。2007年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0.5亿千瓦时,占全区发电总量的4.57%。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进展顺利,第一座太阳能光伏试验电站已经建成投产。
  (三)能源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1、煤炭生产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灵武矿区羊场湾煤矿(1000万吨/年)、枣泉煤矿(500万吨/年)、灵新煤矿(240万吨/年)、横城矿区任家庄煤矿(240万吨/年)已经建成投产;横城矿区马莲台煤矿(240万吨/年)、鸳鸯湖矿区梅花井煤矿(1200万吨/年)、清水营煤矿(1000万吨/年)、红柳煤矿(800万吨/年)、麦垛山煤矿(800万吨/年)、石槽村煤矿(600万吨/年),灵武矿区枣泉煤矿西井(300万吨/年)正在建设;马家滩矿区双马煤矿(1000万吨/年)、金凤煤矿(800万吨/年);横城矿区红石湾煤矿(60万吨/年)准备开工建设。到2012年,灵武矿区和鸳鸯湖矿区煤炭生产能力将超过7000万吨。
  2、电力生产跃上新台阶。已建成石嘴山发电公司6×33万千瓦、灵武电厂一期2×60万千瓦、马莲台电厂2×33万千瓦、中宁发电公司2×33万千瓦等一批高效低耗机组;建成宁东750千伏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210万千伏安;330千伏变电站8座,变电容量406万千伏安;330千伏线路25条1252公里。大坝电厂2×60万千瓦机组、宁东-兰州东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等项目正在建设。
  3、能源深加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区内已具备300万吨铁合金、300万吨电石、340万吨焦化、45万吨PVC和62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2007年,神华宁煤集团25万吨/年煤基甲醇项目和21万吨/年煤基二甲醚项目,内蒙庆华集团建成100万吨/年(一期)焦化项目、宝丰集团建成100万吨焦化和20万吨/年焦油催化装置已经建成。四川化工(控股)集团45万吨/年合成氨、80万吨尿素和23万吨/年甲醇项目、宝丰集团220万吨/年焦化、20万吨/年焦炉气制甲醇项目、内蒙庆华集团一期300万吨重介洗煤项目、二期100万吨/年焦化和一期15万吨甲醇项目以及中电投青铜峡迈科铝业有限公司第一系列27万吨/年电解铝项目等正在加紧建设。
  (四)能源产业水平大幅提高。
  1、煤炭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建成了一批安全高效矿井、质量标准化矿井和现代化选煤厂,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的采煤、掘进、洗选、运输等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煤矿机械化装备技术水平。2007年全区重点煤矿原煤全员效率平均为4.747吨/工,比2002年提高了1.904吨/工;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83.19%和72.25%,比2002年提高47.6个百分点和18.13个百分点。
  2、电力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区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的容量已占火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84%,占全区统调机组总装机容量的77.2%。灵武电厂2×60万千瓦亚临界空冷机组成为宁夏首台60万千瓦机组和西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燃煤机组。电网建设速度逐年加快,北部建成220千伏坚强电网,银川及南部建成330千伏电网,750千伏超高压电网正在规划实施,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明显提高。
  (五)能源体制改革积极推进。
  能源领域投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煤炭资源管理得到加强,正常开发秩序基本建立,私采乱挖现象得到遏制。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实现分离,国电、华电、华能、大唐、中电投等五大发电集团相继参与宁夏煤电产业建设,一批高效低耗节水的环保机组相继建成。电厂与电网实施资产分离,先后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和完善工程,电网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电力调度和安全运行水平不断提高,电网输配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两改一同价”,实现了对所有县级供电企业的垂直管理。电力交易市场初步形成,联动电价、峰谷电价、直购电试点和发电权置换交易等电力市场运作取得一定成果。
  (六)能源节约和安全生产成效显著。
  国有重点煤矿节能状况得到改善,资源回收率逐年提高。电力生产和运行节能效果明显,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从2002年的每千瓦时390克标准煤降低到2007年的350克标准煤以下。城乡电网的输配电损耗大幅降低,线损率由2002年的7.16%下降到2007年的5.67%。能源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煤矿安全改造投入加大,国有重点煤矿基本建立了瓦斯监测监控联网系统,原煤百万吨死亡率较2002年下降84.85%。电网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断改善,抗灾害能力明显提高,城市供电紧急预案和电网“黑启动”方案相继出台。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区能源产业集群初步具备了纵向延伸、横向扩展的能力,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煤炭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10.94亿吨,仅占预测资源总量的15.2%,宁东大部分井田勘探程度低,制约了宁东煤田的持续开发建设。煤炭采选技术发展和装备水平不高,煤炭深加工程度偏低,精煤产量少,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外销。煤炭产业链条短,煤化工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电源结构单一,电网架构薄弱。我区现有电源以火电为主,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92.5%。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例较小,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需尽快开发。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但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模。电力外送通道狭窄,与西北电网联网薄弱,现有联络线交换能力不能满足“西电东送”要求。
  三是能源基础薄弱,产业配套差。能源深加工产品主要为汽车、轻工、纺织、农业、电子、建材等产业配套,能源产业深加工集中度较低,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受我区及周边经济发展的制约,相关产品服务和产业配套能力差,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华南地区,制约了配套产业集群的形成。由于能源基础较为薄弱,科研、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支撑新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管理、研发、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不足。
  二、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1、煤炭资源优势。我区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远景预测储量2027亿吨,探明储量310.94亿吨,居全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其中宁东煤田是国家重点发展的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273亿吨,占全区总量的88%,煤炭品质优良、开发条件较好,煤炭储量集中,地质结构简单,保护较好,是全国少有的整装煤田。主要煤种为不粘结煤、炼焦煤和无烟煤,是优质化工用煤和动力用煤。2007年全区原煤产量3906.13万吨,比上年增长19.26%,预计到2012年全区煤炭产能将达到1.1亿吨,产量达到1亿吨,
  2、土地资源优势。宁东地区有1000多平方公里成片开发用地,大都为荒漠土地,属于不适宜农业开发的未利用土地,地形平缓,地势开阔,大规模开发建设不占用耕地、基本无移民搬迁。在此区域建设煤电产业集群,可充分利用这些荒漠、半荒漠土地,不占用耕地,土地开发成本低。
  3、水资源优势。我区用水条件较好,取水方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已批复《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报告》,同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项目建设用水全部采取农业节水的水权转换方式,不增加宁夏黄河用水总量,到2010年转换使用黄河水3.3亿立方米,2015年4.94亿立方米,完全可以保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用水需求。
  4、区位优势。我区处于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是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煤化工产品东运的重要通道,银川河东机场、包兰、宝中电气化铁路、在建的太中(银)铁路、“十一五”计划开工的神朔铁路延伸至宁东铁路、大古地方铁路和青银高速公路、盐中高速公路以及国道、省道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国家发改委规划的4条煤化工产品长输管线之一也始自宁东(宁东至京唐港二甲醚长输管线)。
  3、产业基础优势。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了“煤炭开发、煤变电、煤变化工”的煤炭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宁东矿区基础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灵武矿区和鸳鸯湖矿区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占到全区煤炭总生产能力的70%左右。宁东-兰州东750千伏输电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联网输电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一批煤炭、煤电以及煤化工重点项目陆续投产。
  4、政策优势。国家《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开发宁东大型优质动力煤基地,合理布局宁夏坑口电站”。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高起点、高水平地把宁东建设成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进一步指明了为我区“十一五”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为打造能源产业集群提供了难得机遇。
  同时,我区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一是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区能源需求增长持续强劲,预计今后5年全区一次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11%以上,对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节能和环保工作更加紧迫和艰巨;三是随着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区外电力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四是能源安全生产特别是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关停煤炭落后生产能力需进一步推进。
  (二)能源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1、电力市场。过去5年,我区年均GDP增长速度为10.9%,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速度为17.3%,电力弹性系数为1.59。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区电力消费将持续增长。根据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我区“十一五”期间 GDP预期年均增长率为1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5%以上,电力需求将持续增加,电力弹性系数仍将大于1,即用电量增长速度将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电力弹性系数将呈逐年下降趋势。从电力供应来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建设,客观上要求优化发展煤电,实现煤电的集约化、一体化开发,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同时,根据西部和华北等地区对电力的长远需求,国家从战略上将更加支持宁夏电力建设,在满足区内需求的同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使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