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础扎实。贸易合作日趋活跃,建成了绥芬河、东宁、同江、黑河互市贸易区和绥波贸易综合体、东宁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对俄经贸合作园区,对俄进出口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对俄进出口产品集散地。机电轻纺、农副产品、木材、载电等进出口加工企业和对俄科技合作已形成良好的基础,在境外实施了一批合作项目,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
(四)主要制约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显现,扩大出口难度加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迫在眉睫。中俄双方文化差异较大,开放进程不同步,与俄方合作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企业面临的调整压力较大;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加剧,沿海省份进入俄罗斯市场势头强劲,我省保持对俄贸易优势地位面临挑战。沿边地区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边境经贸合作方式单一,对俄合作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在俄远东开发中参与度不高。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尚存在瓶颈制约。外向型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高级专业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匮乏。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紧紧把握国家提升沿边开放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的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为契机,立足龙江、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抢占制高点,勇当先行者,以全面提升欧亚大陆桥枢纽功能为牵动,以创新发展各类开放园区为支撑,着力打造国际经贸大通道、外向型产业大基地、对俄及东北亚合作大平台、跨境特色大旅游、中俄文化交流大舞台,将沿边开放带建设成为全国参与东北亚合作的核心纽带、中俄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平台和牵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二)发展原则。
--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将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以对俄合作为主导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秉承平等互利、有取有予理念,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创新合作模式,坚持贸易、投资、生态、人文交流合作并举,实现合作共赢,牵动沿边开放带建设。
--坚持有序开发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分步实施;强化区域主体功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把握开发节奏,保持开发强度,以合理有序的开发格局促进沿边开放带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争取国家支持,以建设全国沿边开放先行区为目标,在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协调机制、合作方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探索沿边开放的新途,大幅提升对俄及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以新思路和新突破引领沿边开放带建设。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可利用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规范沿边开放带建设。
--坚持南联北开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理念和视野,做好“南联”大文章,引进战略投资者,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合作、大开发平台,聚合内陆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等方面的力量,助推沿边开放带建设。
--坚持和谐发展原则。以维护生态,保护环境为根本,合理、有序、适度开发利用境内外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国际经贸合作
区域,支撑沿边开放带建设。
(三)发展目标。
我省沿边开放带建设要在全国沿边开放大格局中发挥先导作用,增强发展动力,在巩固、提升对俄、对韩合作的同时,大力推进与美国、日本、欧盟、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建成全国提升沿边开放的先行区,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到2015年,规划区域实现对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经济外向度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带动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8%以上,对外经贸、特色旅游和绿色制造等外向型产业成为经济主体框架。
到2020年,沿边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规划区域成为口岸功能互补、立体通道顺畅,经济快速发展、结构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优良、边境和谐稳定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国际经贸大通道枢纽基本建成。跨境运输通道建设取得突破,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输油管道等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完善,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实现大运量、常态化,口岸整体通道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形成内联产业腹地、外接俄远东交通干线、辐射东北亚的立体交通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