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陇南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2、卫星数据数据

  卫星数据分为两种,一是由国土资源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提供的2006年6月法国SPOT-5号2.5米全色+10米多光谱融合数据,图幅数量约为700幅。数据经过GPS控制测量,并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对其进行精效正,制作为分幅影像平面图。该数据时相和数据融合较好,植被类型清晰,易于判读各类农用地,但分辨率较低,部分建设用地边缘较模糊,较小图斑不易调绘准确。数据采集前计划用省内已有的近期航空影像数据进行配准融合,以提高其分辨率。二是由国土资源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提供的QuickBird(空间分辨率0.61m)卫星数据,分幅卫星影像平面图幅数量约700幅。

  3、航摄资料。甘肃省测绘局5.12地震后航摄。由省地图院实施的1:1万平面影像图,该影像平面图分辨率较高,完全能满足农村土地调查的精度要求。(见陇南市1:1万图幅结合分布图)。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需要的调查底图比例尺及范围

  经过实地调查,并同第一次详查资料比较分析,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覆盖全市,需要1:1万比例尺基础资料1500幅,1∶5万比例尺基础资料95幅。调查基础资料提供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同国土资源部签订的《甘肃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确认书》为准。

  六、技术路线

  围绕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农村土地调查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采用无争议的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市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七、技术方法

  (一)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实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2005年以来或地震以后获取的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采用基于D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二)内业为主,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为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详查和变更调查及1:1万数据库成果,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对1:1万数据库成果的地类、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属性等要素要充分利用,对详查以后变化了的部分难以解译定性的地类,权属界线、线状地物等,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要实地逐块、逐条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通过内业判读解译--外业核查--内业修正、属性挂接--拓朴造区--数据入库等过程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三)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

  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并以县(区)为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影像、权属调查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等,数据量庞大,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