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全区秸秆资源总量、种类及分布特点,统筹编制秸杆综合利用规划,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重点抓好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沿线秸秆禁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生产条件、群众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秸杆综合利用结构和方式,选择不同利用模式,分区分类指导,逐步提高秸杆综合利用效益。
--科技支撑,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着力解决秸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和实用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政策扶持,多方参与。采取行政、技术、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秸杆资源得到综合利用,解决由于秸杆废弃后违规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力争到2012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秸秆还田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30%;建成秸秆气化站10座,户用秸秆气化炉生产基地5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0万户;建成“三贮一化”池800万立方米,青贮饲料配送中心100个;食用菌发展到80万平方米;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总量达到8万台;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100个、合作组织50个。在全区基本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三、努力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
(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秸秆过腹还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高,对加快畜牧业发展、减少粮食消耗、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秸秆综合利用最有效的方式。要重点围绕肉牛、奶牛、羊等产业发展,搞好秸秆饲料调制和深加工,积极推行饲草料统一加工、集中配送模式,形成“种植户+加工配送中心十养殖户”的利益共同体。大力扶持饲料加工企业发展颗粒饲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灌区以玉米全株青贮和黄贮为主,扩大覆盖面;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以玉米秸秆青贮、氨化、颗粒加工处理为主,抓好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努力实现“秸秆-草畜业-畜产品”的良性循环。
(二)大力推进机械化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要充分发挥秸秆还田机械作业规模大、易操作、见效快的特点,不断扩大机械化秸秆还田覆盖面。灌区种植水稻的乡镇除秸秆饲料加工利用、发展秸秆沼气和不适宜机械作业的地方外,秸秆直接还田。同时,加快改革种植模式,大面积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积极推广机械免耕播种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重点地做好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冬小麦机械免耕种植和麦后青饲玉米免耕复种工作,加大秸秆粉碎还田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开展统一作业,解决农民分户种植、大型机具推广使用面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