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扶持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为产品工艺和包装、企业形象、建筑、服饰、广告、会展等提供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业,强化其为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创新工业品、农副产品的形象、包装和营销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建立影、视、声、平面、户外、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全方位的广告媒介体系,加大文化传播力度。
--繁荣创新社会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教育培训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农村书屋等工程,向基层和农村提供低价或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许昌市文化中心、许昌市体育中心、许昌市文博馆、春秋影视城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大力发展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竞技表演等体育主体产业及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产销等相关产业。
--重点发展四大文化精品。钧瓷文化精品。充分发挥禹州作为钧瓷发源地和生产集散地的优势,加强对钧瓷遗址的保护,完善钧官窑遗址博物馆服务功能,挖掘传统钧瓷烧制工艺,融入现实工艺美术设计,增强钧瓷产品的文化内涵,逐步形成集设计、生产、销售、收藏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三国文化精品。以三国曹魏文化为主题,重点开发丞相府苑、曹魏三国园等文化资源,加强三国文化与旅游、影视、出版等的结合,形成三国文化可视性载体,打造曹魏故都的文化形象。蜡梅文化精品。进一步扩大鄢陵腊梅的种植面积,丰富腊梅品种,传承和创新腊梅栽培造型技艺,依托中原花卉苗木博览会,扩大“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的影响力。书画文化精品,发扬尚集镇习书作画的优良传统,扩大“尚集文化现象”的影响力,以尚集书画村为依托,建设全国知名的研修、生产、销售、会展一体化的书画产业基地。
--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兴办文化企业、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和升级改造现有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允许其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文化活动冠名权和特许经营执照的拍卖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加快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强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
--扩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加强策划和包装,鼓励、支持禹州钧瓷、尚集书画等特色文化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定期编制并向社会公布“文化产业项目库”,积极举办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招商活动,吸引省内外资金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高度。
2、现代金融保险业
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发展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为重点,推动许昌市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2009-2015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5年末,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机构。推进许昌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外埠股份制商业银行,到2015年,力争3-5家股份制金融机构入驻许昌市。发展壮大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保险机构、证券机构、期货经营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创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
--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商业)银行,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三农”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大力引导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资源向农村配置,鼓励在农村发展各种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民间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积极发展助学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鼓励开展金融租赁和金融物流业务,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建立项目贷款和银团联贷服务网络。强化保险功能,不断开发新型的能满足消费者投资、创业等多种需求的保险险种。加快建立农业生产保险、农民工人身保险等新险种。
--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由政策性担保、多元化投资的商业担保以及再担保公司构成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增强担保功能,分散和化解银行信用风险。建立担保公司、中小企业协会、再担保公司三位一体的担保平台,将协会会员的互助性担保、担保公司的市场性担保和政府的政策性支持紧密结合起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建立政府、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之间顺畅的沟通联系机制,统一协调解决许昌市金融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加快信用许昌的建设步伐,建立健全覆盖个人和企业的信贷数据库,建立个人信用和商业信用的预警及金融失信惩戒机制,将许昌市创建为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最佳地区之一,打造金融生态模范市。
3、信息服务业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围绕“数字许昌”建设,以工业、服务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构建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2009-2015年,全市信息传输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末,全市信息传输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以上。
--强化信息传输设施建设。抓住通信网络向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全光化方向发展的契机,集中力量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合理布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信息本地交换,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