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奥运环境建设经验时,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首都环境建设工作与宜居城市的目标、与群众愿望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城市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的环境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均衡发展,硬环境与软环境需要进一步协调发展,社会单位和群众参与环境建设的有效形式需要进一步探索。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任重道远。
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奥运后北京环境质量要保持下去的要求,总结发扬奥运环境建设的经验,巩固奥运环境建设的成果,进一步促进首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必要编制和实施新的环境建设规划。
(二)基本思路
首都环境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发扬奥运环境建设的成果,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依法规范环境秩序,努力创建和谐氛围,为实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提供环境支撑和保障。
(三)规划原则
首都环境建设要展现国家首都的城市形象,体现国际城市的现代气息,塑造文化名城的古都风韵,创造宜居城市的优美环境,展示首善之区的精神风貌,满足好四个服务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首都环境建设要把为了人、服务人、发展人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出行、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环境的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环境和服务,实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宗旨。
--坚持均衡发展。首都环境建设要按照城乡统筹要求,重视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和南城及西部地区的环境建设,要集中解决一批城市环境的难点、热点问题,彻底改变一批环境脏乱、无序的地区的面貌,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设施和服务水平的差距。
--坚持和谐共治。首都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单位和居民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广泛运用市场机制,落实基层政府权责,调动社区的参与,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坚持创新管理。首都环境建设要进一步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科技支撑,促进生态文明,推行集约建设,整合利用资源,改革体制机制,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四)总体目标
首都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环境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基本适应、环境管理的法规制度基本健全、环境设施的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基本形成,区域之间环境差距明显缩小的目标,努力让广大市民都享受到天天美好、处处整洁的公共环境,从而使首都公共环境的整体水平更加接近“首善之区”和“宜居城市”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弘扬北京奥运精神,巩固环境建设成果今后四年首都城乡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弘扬北京奥运会的精神理念,巩固和发展环境建设的既有成果,进一步把环境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引向深入。
--形成“奥运工作标准”。在奥运环境建设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工作规划、政策办法和各项工作标准,这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要对于这些进行进一步研究梳理,形成“奥运工作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和检验今后首都城乡环境建设工作。
--保持“奥运工作力度”。要继续坚持和加强城市环境的管理力度,要比照北京奥运时的做法,整合各种管理力量,加强协调、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维护城市环境建设的良好秩序。
--延续“奥运工作机制”。北京奥运会期间,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机制,社会力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统一协调下,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奥运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对这样一个工作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完善,最大程度上使其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比照“奥运工作水平”。比照北京奥运会环境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针对一些长期存在未能及时得到解决的、影响突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持续不断的有计划的开展整治工作,要列出计划,每年完成一批,切实取得实际效果,使首都城乡环境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二)整治环境薄弱地区,以利市民居住满足市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推进环境建设的重点向老旧居民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