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打造知名品牌,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依托粮食生产优势,抓好粮食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发展粮食经济。加快农产品基地专业化、规模化建设,培育中介组织,强化利益联结,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建设境内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境外农产品开发基地,加强对俄、对韩农业合作战略升级,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做好农业引进国外智力、技术和资金工作。
8、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支持蔬菜、瓜果、亚麻、甜菜、食用菌、北药等基地建设,提高高效经济作物集约化生产水平。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的重心放在总量扩张、深化加工、提高质量、开拓市场和强化监管上,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综合开发水域资源,加强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发展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名特优鱼类养殖品种,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规模养殖,提高寒带水域养殖水平。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组织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行动计划,突出发展蚕蜂和野生动物、毛皮动物等特色养殖业,发展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业,推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9、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加强土壤肥力建设,加快建立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多积、多造、多施农家肥和实施秸秆根茬还田,改善耕地质量。制定耕地管理法规,依法养护耕地。全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支持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深松整地。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加快平原造林步伐,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加快沙化、碱化和退化草场治理,实施退牧还草和人工种草,改良草原。加强黑土保护、利用和修复,推进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开展重点土地整理工程配套建设,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研发力度,鼓励施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重点搞好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防治,控制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强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
三、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0、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妥善解决土地承包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托农机作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连片种植,在分散承包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落实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政策,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