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通知
(宛政〔2008〕8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南阳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8-2015)》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南阳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2008-2015年)
第一章 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东邻信阳市、驻马店市,北接平顶山市、洛阳市、三门峡市,西与陕西省交界,南和湖北省接壤。地理坐标:北纬32°17’~33°48’,东经110°58’~113°49’,全市总面积26600k㎡。
南阳市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进退与四季交替明显,是省内比较稳定的暖温区和湿润区。全市年平均气温14℃~15.8℃,最高气温40℃以上,最低气温-14℃~-17℃。全市年平均降雨量在709-1168mm之间,集中降水期6-9月,占年降水量的61.7%。全年无霜期222-241天。
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南阳地处秦岭造山带和华北陆块南缘,地层出露齐全,绝大部分地区属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南阳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是河南省的多震区,历史上最大震级为6.5级。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南阳市为河南省辖市,现辖1市(邓州市)2区(宛城区、卧龙区)10县(镇平县、南召县、西峡县、淅川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社旗县、方城县、内乡县),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1085万,是河南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7个县市区,国道、省道从全市纵横穿过,过境高速公路二广、许平南、上海一武威建成通车,宁西铁路客运已经开通。南阳将成为河南西南部铁路、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
南阳市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1406.5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991元,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
南阳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到2007年底全市已发现矿种84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36种。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南阳独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东方翡翠”之称。黄金、石油储量居全省第二,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5.7%,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南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种植、加工中草药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习惯,盛产中药材。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
南阳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64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至2007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147580公顷,森林公园8个。2001年宝天曼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为世人关注,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9月18日,南阳伏牛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内乡县衙、西峡灌河漂流、西峡恐龙遗迹园、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被命名为国家4A级景区。2007年接待游客8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45亿元,分别增长44%和32%。
第二章 矿山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南阳市现有矿山企业430家,其中国有矿山企业6家,集体矿山企业14家,个体矿山企业410家;中型规模矿山14家,约占矿山企业总数的3.3%,其余均为小型规模,占矿山企业总数的96.7%;从事矿业生产及加工的总人数为10528人,其中国有和地方国有从业人数1180人,占11.2%,乡镇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从业人数9348人,占89.8%。已形成了采、选、冶及其矿产品深加工一体化的矿业结构体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于历史原因,在矿山开采过程中矿山环境破坏严重,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较多,迫切需要恢复与治理;矿产后备资源不足或严重匮乏,在已发现的矿产地中,探明资源储量的矿区,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一些矿山已面临资源枯竭、闭坑、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开发利用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矿山企业规模小,中型规模仅14家,其余均为小型规模;二是矿山开采技术条件落后,综合利用和深层次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目前多以利用或出售原矿为主,矿产品深加工或加工程度较低,矿业附加值不高。
二、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南阳市矿业开发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许多矿山环境问题。通过对全市430个矿山的环境现状资料收集和主要矿山的实地调查,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有矿山开发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压占、破坏土地和植被;采矿区水均衡破坏;粉尘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等。
(一)矿山地质灾害
1、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塌陷区主要分布在方城莹石矿区、桐柏老湾金矿、大河铜矿、银洞坡金矿、西峡蒿坪金矿、隐山蓝晶石矿、方城杨楼铅锌矿、河坎银矿、破山银矿等矿区,并伴生地裂缝。据调查,至2006年底,采空区面积达560.2公顷,塌陷区占地面积320.8公顷,塌陷毁坏耕地面积达19.3公顷。
2、崩塌、滑坡
因矿山开采产生的崩塌、滑坡灾害主要集中在露天采矿场和采石场,包括大理石、石灰岩采矿区、花岗岩采矿区、建筑石料矿区、金属矿区。在石灰岩、大理岩采矿区,开采边坡角度大,有的大于70°,易引发崩塌、滑坡等灾害。崩塌、滑坡对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据调查资料,发生崩塌9处,滑坡3处,主要分布在淅川、南召大理石和灰岩采石场。3、泥石流矿区是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的集中分布区,在山丘区,矿山开采留下大量废石废渣,极易形成泥石流。泥石流沟常发生面状侵蚀,使土地瘠薄、农田被毁,破坏了两岸坡体的稳定,继而引发滑坡、崩塌,造成地质生态环境脆弱。据调查资料,至2006年底,由采矿引发的泥石流5处,主要分布在西峡、淅川,是由矿渣、废石(土)堆放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