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对接国家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计划中的科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研条件。积极争取中科院结合我市优势科学技术领域在渝设立分支机构。按照“资源共享,优化服务”的原则,突出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性的特点,整合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通过开放仪器设施与研究基地、共享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共享利用,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构建全市范围内的跨学科、多层次、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
(三)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着眼于开发产业共性技术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重点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支撑产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开发和重大装备设计试验及重要技术标准创制,增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加强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工程实验室。结合现有研究基础条件和重大创新性科技成果,以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缓解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制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和完善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已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创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其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为目标,根据产业技术政策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大企业集团研发平台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企业投资为主,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五)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建设以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投融资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以提供信息、技术、鉴定、认证、评价和人才培训、专利代理、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服务为主体,有效服务于创新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四、重大工程
围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大基地、大产业的总体思路,重点启动实施十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完善汽车摩托车产业创新链、装备制造业创新链、资源加工业创新链、信息产业创新链、生物产业创新链、新材料产业创新链等,形成产学研结合、产业上中下游联动、多产业促进的创新物质支撑体系。
(一)汽摩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针对汽车整车车型开发能力和零部件协同设计能力弱、汽车电子技术尤为落后等问题,全面提升汽车摩托车计算能力,增强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车辆制造中的集成能力,强化整车设计和系统集成,支撑运营控制、信息处理、智能交通、传感、执行等重大核心技术创新。增强车辆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支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汽摩电子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促进车辆电子关键技术突破和高附加值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力求带动汽车摩托车产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显著提升,突破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瓶颈,为将我市建设成为“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