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电配套产业。核岛部分,扩大主管道和核电阀门生产能力,进行压力容器、传热管、主泵、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稳压器的研发生产。常规岛部分,加大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力度,开启核动力汽轮机生产步伐;借鉴国内其他核电站成功经验,实现电气和仪控板卡系统备件国产化,加大自主研发和设计,逐步向先进数字化主控系统过渡。辅助起重设备部分,引导支持我省实力发达的装备制造企业,做好反应堆厂房、门式起重机区、核燃料厂房、核辅助厂房等辅助起重设备的生产工作。
2、太阳能配套产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光热利用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现有的太阳能热水器及其真空集热管、太阳能镀膜管、单晶硅棒、高硼硅玻璃管等配件水平档次。光伏利用方面,加强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提升多晶硅生产技术研发水平,生产高性能太阳能电池、LED灯具等;提高还原炉效率,增强大型原料合成及提纯能力,提高副产品回收系统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实现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打下原材料及技术基础。
3、风能配套产业。在现已成熟的技术基础上,加快提高风塔、风机、叶片的生产能力步伐;加大研发力度,逐步研制风机偏行系统与控制系统,提高大型风机发电效率。
4、生物质能配套产业。稳步提高生物质固体燃料压缩成型设备、输送设备、生物质能发电用锅炉、汽轮机及发电机组等装备,重视发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
5、其他配套产业。地热能,提高地源热泵空调的产能及水平,注重对地热能的分层次开发利用,根据水温与水质的不同,形成供暖-洗浴-游泳-养殖(种植)一条龙式综合利用方式。氢能、海洋能,重点发展商用技术,渐次大规模推广使用。
四、完善政策措施,保障新能源配套产业加快发展
1、优化新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环境,开拓配套产业发展空间。提高新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水平,是发展壮大新能源配套产业的前提。各地应以国家《
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可再生
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指导,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支持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提高参与新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盈利能力,增加企业投入新能源配套产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管理、公众参与与社会制衡相结合的新能源立法及执行机制,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开辟配套产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