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重点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依托干线铁路建设,增强既有铁路及枢纽城市铁路货运运输能力,提高合肥、阜阳、蚌埠、芜湖、安庆等主要铁路货运站场改造及运输吞吐能力,配套建设大宗原材料货运堆场、标准仓储设施,构筑铁路陆路联运物流体系。依托“京沪”高速、“南洛”高速、“沿江”高速、“济广”高速等国家路网快速通道干线资源,重点打造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阜阳、安庆为支撑的区域性物流节点体系,支持物流节点园区基础设施和大宗货物转运堆场建设,建设一批面向区域工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大型高标准物流园区。
--合理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以服务工业经济、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支持在省级及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物流功能区,大力发展具有公共仓储功能、拥有标准化物流系统、提供配套增值服务的功能配套物流基地,着力构建公路、铁路、水运和制造业基地彼此衔接基于全球供应链双向一体化区域性综合物流服务平台。
--发展专业化物流市场。重点构建以大型市场为中心,以区域性重点市场为骨干,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为补充,专业化市场与物流仓储、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的物流市场体系。依托区域产业集群和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太和医药批发市场、蒙城汽车销售市场、皖南茶叶批发市场等功能创新、交易方式现代化、区域辐射力强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功能,提升档次;鼓励发展以物流配送、代理销售网络、多式联运、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物流体系。
--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大宗商品集散地,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建立和完善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区域物流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通过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到2012年,各市重点扶持培育3-5家,全省重点培育形成5-10家面向全省工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物流服务的大型物流企业;培育形成2-3家面向华东和中部地区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区域性物流企业。
(八)科技服务业。
--推进科技服务基础平台建设。在科研院所集中、高技术企业聚集的合肥、蚌埠、芜湖等城市,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集中建设以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知识产权、智力资源、技术融资、产业孵化、技术转移等为主体的科技应用服务基础平台;建立健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运作机制,拓展科技信息情报共享平台服务范围,深化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区域互动,完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构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加快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前沿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研究。实施对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提升改造,培育若干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和优势学科,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知识创新体系。继续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和配套规范,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进一步提高技术成果的推动工程技术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到2012年争取新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0家左右,国家级中心6-8家;鼓励产学研结合、共同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开发平台,争取新建25家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家国家级中心。
--培育科技服务骨干企业。推动一批科研事业单位整建制转为科技服务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立足自身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组织形式,将服务业务向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艺优化配套以及指导企业建立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经营机制等领域拓展,充实服务项目的技术内涵,满足日益多样化、系统化、高层次的服务需求。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锻炼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初步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要求,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需求。
(九)信息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