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2008-2012年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2、工业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推动工业集约发展,取决于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物流等生产型服务的支撑和配套水平;提高工业综合生产能力,更需要技术研发、生产过程服务、市场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的支持。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必将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容量快速扩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近年来,安徽工业增速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0%以上,二产在GDP中的比重得到显著提升。2007年我省第一次工业强省大会的召开,以及今后五年工业强省战略的持续推进,又将推动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量进一步释放。当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已具加快发展的良好市场基础。
  3、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生产性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中央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把中部地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的关键。加快安徽与东部地区交通网络与经济活动对接,加强安徽与苏、浙、沪的融合与交流,更是国家“泛长三角”经济区划概念形成的基础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地处中部,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区位优势,长江黄金水道、淮河干支流横贯全境的资源禀赋,为我省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聚发展与大量科教人才累年积淀,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不断培育和规模化发展,也为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需求。
  4、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产业转移层次逐渐提高,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的趋势。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受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较强等因素驱动,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沿海向内地、国外向国内新的转移热点,项目外包也成为转移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开始将非核心的采购营销、物流配送、研发设计等活动予以分包,产业链转移趋向整体化、集群化整体转移现象。“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及合肥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确立,我省承接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助于我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入新的服务领域和新的服务产品,更好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四)指导思想。
  2008-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安徽区位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紧紧抓住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国家统筹“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坚持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为目标,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完善政策措施,整合服务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市场,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我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基本原则。
  2008-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重点突破和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经济联动发展;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入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全省较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