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6%,拉动经济增长1.6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由2002年的126.9万人增长到216.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5.3 %,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载体之一。
5、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年来,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其中,2007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额454.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8.9%。分行业看,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较快,道路交通、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继续改善;我省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优势显著,近年来基础设备投入相对增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建成使用。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服务供给能力的逐步提高,逐步满足了工业生产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情况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总量偏低、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1、与国内经济发达省相比,安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小。从总量情况看,全省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广东的38.2%、山东的42.9%、江苏的45.0%、浙江的68.4%;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
2、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2007年,全省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为33.1%,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仅为36.9%,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从对生产服务业的投入来看,2007年六大生产性服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虽有较快增长,达到454.1亿元,但投资额仅占整个服务业投资额的16.7%。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工业化进程不同步。2004年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2.7%;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4.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4.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6.6%。总的情况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增长速度普遍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的发展。
4、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省内合肥、芜湖、蚌埠市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科技工程及设计咨询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相对密集,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沿江城市长江水道岸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合肥、蚌埠、阜阳市处于铁路干线枢纽,工业物流发展优势明显。但皖南、皖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同时,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质量不高,大型工业企业生产服务内部化问题严重,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5、生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偏低。2007年,全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约为32%,安徽仅为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全部服务业的16.9%,比重仍然偏低。
(三)发展环境。
“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许多发展机遇。
1、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十七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适应这一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国际经验,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工业经济的增长必将更多地依靠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生产性服务业普遍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目前,我省人均GDP已达到1580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初具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