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2008-2012年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皖经产业〔2008〕244号)
各市经委(工经委),省直有关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2008-2012年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安徽省2008-2012年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为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推进工业领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加快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全省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形势
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具体指围绕工业生产提供市场化中间服务,并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等特点的工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金融业。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的增长必将更多地依靠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
(一) 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数据均引自安徽省统计年鉴,由于统计指标所限,除本文中特别注明,这里所讲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
1、总量不断扩大。“十五”以来,全省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对生产服务业的强大需求,促进了与市场竞争活动有关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244.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48.4亿元,年均增长18.0%(除特别说明,本规划有关统计数据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六大生产服务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359.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64.5亿元,年均增长21.7%。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8.9%提高到2007年的33.9%,提高了5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10.1%提高到2007年的13.1%,提高了3个百分点。
2、结构不断优化。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步伐显著加快,新兴业态不断拓展,第三方物流、软件外包、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483.0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7.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成增加值140.0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4.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03.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3.6%提高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完成增加值83.6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2.9%。
3、企业不断壮大。物流、信息、科技等行业涌现出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迅速,安徽徽商集团有限公司、中外运合肥物流有限公司、安徽国际集装箱联运公司、安徽迅捷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芜湖港储公司、蚌埠现代物流公司、阜阳汽运集团等一批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年营业额均超亿元,全省从事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法人单位达到4226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全省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生产的法人企业达到2656家,软件产业外包能力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批专业化软件技术服务公司,全省通过双软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207家,科大讯飞、安徽四创、合肥美亚、合肥永信、安徽皖通等软件企业销售收入增长迅速;科技服务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全省现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3692家,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实现成功上市,其他企业也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