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整体精神风貌的具体反映。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中注重“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的课堂教学最佳状态。
3.“温馨教室”的自身心理环境
健康的人格有利于教育环境的和谐、温馨,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在自身心理环境建设中注重“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的最佳状态。鼓励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有效带领学生走向成功。
4.“温馨教室”的物质环境
温馨是个体内心的体验,温馨的体验离不开温馨的物质环境。温馨的物质环境更多地应表现在环境的人文功能建设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使环境为师生服务,环境为师生所需。在教室物质环境建设中注重“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的最佳状态。引导师生以人际关系的安全感为重,共同打造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空间。
“温馨教室”的建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把握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互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真诚互助,集中展示各自的人格魅力和才华,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二是营造良好氛围,面向所有学生和教师,以班级建设为基础,挖掘课内外文化内涵,促进师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是传承优秀文明传统,跟上时代步伐,在诸多的和谐关系中重视自身的和谐,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四是拓展育人载体,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熏陶、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校外辅导员的力量,覆盖课内、课外两个领域的建设,挖掘课内外文化育人内涵,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四、“温馨教室”建设的制度保障
1.建设“温馨教室”,必须切实加强党组织的领导。要把建设“温馨教室”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温馨教室”与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形成推进“温馨教室”建设的有效机制。要根据“上海市普教系统文明单位(和谐校园)评估测评指标体系”的要求,将“温馨教室”建设纳入市、区县的精神文明评价体系之中,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评价,使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